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20日表示,为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17项金融行业标准已经立项,正在加紧研究制定。
范一飞在20日召开的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年工作会议上介绍,新型金融标准体系持续完善,金融企业标准建设成绩显著。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金融标准65项、金融行业标准252项。其中,移动金融支付客户端技术规范、声纹识别应用标准等,有力地支撑了金融业健康发展。另外,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在内的20余项团体标准陆续推出,较好地满足了行业自律发展需要。
高质量的金融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标准。会议指出,目前金融领域还存在标准缺失、部分标准老旧等问题,金融服务和管理标准薄弱,与满足金融高质量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范一飞表示,金融标准建设迫切需要在重点领域补齐短板,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业应用的发展态势,注重数据安全。要紧跟数字金融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做好国内标准需求预判研究,继续增强金融标准对金融治理的支撑。
此外,范一飞强调,要加快提升金融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金融标准化研究,抓紧培养新时代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推动金融标准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稳定币的崛起。
稳定币作为一种区块链化的数字支付工具,在跨境支付和金融隐私等领域展现出与传统旅行支票相似的便利性,但其发展仍面临信用风险、监管挑战和技术脆弱性等多重考验。
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中国云厂商正在通过战略性拓展全球AI云市场,尤其中国香港、东南亚、中东以及“一带一路”等新兴区域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稳定币在代币化方面有一定潜力,但其在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三大关键标准上未达要求,无法成为货币体系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