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医疗改革正朝着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发展。
日前,经过7个先行测试省份对2.2亿参保人医保基础数据的采集,16个地市的应用测试之后,我国医保电子凭证迎来了首发式。从11月24日起,全国医保电子凭证在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广东七个省(市)的部分城市将陆续开通使用。
医保电子凭证由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统一签发,电子凭证通过实名/实人认证技术,采用加密算法形成电子标识,具备安全可靠、认证唯一等重要特点。通俗地讲,就是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生成的一个编码,一人一码,是参保人进行全国医保线上业务的唯一身份凭证。这不仅解决了患者多次排队的问题,还解决了长期困扰医院的患者身份认证问题,在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医保基金的安全。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发展偏重于“效率”,民生领域短板不少。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到的,民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就医疗领域而言,报告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而这一技术的实现,可以说是医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一大突破,成为医保异地结算和医保全国统筹的重要基础。因为,信息化手段的保障抓住了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关键所在。毕竟,通过并联网实现参保对象信息的共享,并对医保资金的使用和结算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在提升医保支付效率的同时,更有助于医保资金获取和科学使用的可持续性。
事实上,医疗领域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新技术运用给民众带来了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逐渐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内涵。
近年来,决策层一直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目的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便利居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一方面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解民生之忧。而在这一重要施政方向之中,新兴技术的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人工智能在政务上的应用,可以让政务系统像人一样去思考、图像识别技术像人一样能看懂、自然语言识别像人一样能听懂,开启了助力政务信息化变革的新时代。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服务型高效政府的构建,当刷脸、语音识别、算法推荐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也走进政务服务领域,智慧政务时代也将加速到来。在“掌上办”“指尖办”“一次认证”“一证通用”“一网通办”等新词汇频频出现时,解民众之忧也在一点点实现。
就目前而言,新兴技术运用到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仍有空间,诸如区块链技术可运用于解决不少法律方面的争端。当然,技术问题之外,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利益壁垒也至关重要。以医疗改革为例,各个医院、各地医保部门之间的利益问题,都需要更高层面去统筹,不然难以推动。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能够解决民众诸多忧心问题,在安全等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尽早应用,以符合民众对于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