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年3款iPhone将搭载OLED屏,这七家产业链龙头有望长期受益丨牛熊眼

第一财经 2019-11-29 11:53:10

作者:一财资讯    责编:罗懿

截至发稿,星星科技涨停,金龙机电、太极实业、精测电子等5股涨逾3%,TCL集团、华兴源创、深天马A等多股纷纷跟涨。
消费电子进入“折叠时代”,5G+柔性屏上游产业链将受益丨牛熊眼

11月29日早盘,OLED概念持续走高,截至发稿,星星科技涨停,金龙机电、太极实业、精测电子等5股涨逾3%,TCL集团、华兴源创、深天马A等多股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据外媒报道,苹果将推出3款iPhone分别为5.4寸、6.1寸、6.7寸。该报告称,苹果计划向三星采购5.4寸和6.7寸的屏幕,与iPhone11Pro和iPhone 11 Pro Max同样采用OLED技术,另外6.1寸的OLED屏幕供应商则为LG。

业内认为,OLED手机渗透率仅30%左右,存量替代仍有巨大空间。预计到2020年OLED市场规模在700亿左右。

此外,近日,由索尼和松下成立的日本面板制造商JOLED举行了“能美事业所”印刷式OLED产线完工仪式。JOLED社长在致词中表示,该产线是全球首条印刷方式的生产线,意义重大。目前正进行样品制作,计划于2020年正式量产。分析指出,喷墨打印OLED比起传统真空蒸镀工艺,材料使用效率提升,可大幅提升良率,生产成本更低。

与此同时,中国面板厂也在寻求国产化突破。华星光电和京东方都正积极研发印刷显示,希望另辟蹊径,实现大尺寸柔性AMOLED的低成本批量供应。今年SID(国际显示周)上,京东方展出了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的55英寸4KOLED显示屏;华星光电也推出了31英寸4K的混合量子点印刷显示电视,是电致发光的。

TCL集团CTO、华星光电首席科学家闫晓林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刷、柔性、可卷绕等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未来显示产业、产品、应用、生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此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在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分论坛上表示,当前OLED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的企业布局产能逐渐攀升,柔性AMOLED产品,由于其在产品差异化上展现出的诸多潜力,受到了各领域终端厂商的青睐,成为终端产品突破创新的发力点之一,未来随着柔性AMOLED显示技术的日趋成熟,将为我们各个终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中邮证券表示,OLED当前技术属于基础阶段,随着用户提供需求还将进行技术升级换代,促使其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集邦咨询预计“2019年折叠式手机正式问世后,其渗透率可能仅占智能手机市场的0.1%,全球总产量大约在百万台级别。除了三星和华为,2019年其他手机品牌厂商仍处于展示样机状态,没有确切的折叠屏手机量产和发布计划。到2021年,折叠屏手机渗透率将有望突破1%达到1.5%,届时其全球出货量或可达到千万台级别。”柔性屏相关企业有望迎来长期受益。

OLED产业链相关股票

一、OLED面板环节

1、京东方A:公司OLED显示屏产品已经出货华为等国内重点客户,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初期阶段,虽然公司在OLED显示屏的行业地位处于全球第二,但市场份额只占5%,仍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2、TCL集团:公司在Mini-LED、大尺寸印刷OLED、AMOLED等高端产品竞争力显着,同时发展包括材料、功能模组、装备、芯片在内的技术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价值链更广的技术生态圈。

3、深天马A:公司主营中小尺寸面板,紧跟行业主流客户,已成为全球主流移动智能终端厂商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根据IHS 的数据,2019上半年,公司LTPS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占全球LTPS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的25%,成就细分领域龙头地位。

4、维信诺:公司有两条OLED产线实现投产,分别是第5.5代线的昆山工厂和第6代线的固安工厂。

二、上游供应链

1、精测电子(检测设备): 国产面板检测设备龙头,产品拓展至AOI、OLED检测等领域,是国内面板检测设备领域覆盖最全的公司之一。未来几年受益OLED新增扩产及半导体检测设备国产化红利,业务进入转型期。

2、三利谱(偏光片):公司主要从事偏光片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TFT系列和黑白系列偏光片两类,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三、OLED模组环节

长信科技(智能手表OLED模组):公司一直致力于面板终端产品应用的研发,引领手机全面屏技术的更新迭代,开启刘海屏、滴水屏、盲孔屏等全面屏技术递进之路,向华为提供高端LCD屏P系列、M系列和中端荣耀系列等手机模组;同时向OPPO、VIVO、小米提供A系列、Y系列、NOTE系列高端机种手机模组;将在2019年内为全球知名手机客户群提供一系列5G手机显示模组产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