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外媒:外卖巨头美团盈利,为Grab和Gojek带来福音

第一财经 2019-12-04 15:36:58

责编:高莉珊

独角兽其实并不罕见。但你知道什么最为罕见吗?盈利的独角兽。

这就是中国的美团。

美团是一款十分受欢迎的app,它涵盖了从日常交易、外卖配送、酒店预订、共享单车、电影票预订到打车等数十种服务。最近,美团首次实现了盈利。过去半年间,其与姊妹应用大众点评一起,实现了高达25亿美元的利润。这与其他大多起步于硅谷的按需服务创业公司形成鲜明对比。

的确,美团的发展非常顺利,其股价对比一年前首次公开募股(IPO)时上涨了36%,目前估值高达680亿美元。

这里我们就要谈一下Grab和Gojek,二者都是东南亚快速发展的超级app。

这两家公司都在迅速扩大自己的服务范畴。虽然都是从打车服务做起,但它们的发展却越来越像美团。

##盈利业务

尽管受到来自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的强烈冲击,但对于背靠腾讯的美团点评而言,其收入一半以上均来自外卖业务,且这部分收入还在稳健增长。

事实上,美团的外卖业务本身也是盈利的。以下是我们获得的最新数据:

2019年4月至9月两个季度中,该公司外卖业务(美团外卖)的利润高达8.38亿美元。美团外卖服务遍及中国的2500个城镇,每天有70万活跃的外卖骑手。

除了来自阿里巴巴的威胁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外卖业务竟然能成为一家盈利公司的基础业务。外卖的利润率通常较低,外卖平台仅收取很少的配送费用,外加从餐厅收取部分提成。

我们来看一下美团app。虽然送一单附近的外卖会占用骑手大约20分钟的时间,但用户只需支付2元人民币(约合0.28美元)的配送费。

就美团而言,它提高了外卖业务的利润率,从去年的16.6%增长到了19.5%。

##可持续发展

美团的崛起是不可持续的吗?它是否掺杂了为用户提供的巨额补贴(如大幅折扣),从而助长了盈利的泡沫?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美团的收入增长超过了其销售和营销方面的支出。这表明,美团在外卖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中小城市的有机增长将长期持续。

不过,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美团曾表示,春季和秋季对其配送经济效益较为有利,因为平台的独立合作骑手不会因为恶劣天气而要求提高配送费用。而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这种平衡则可能会被打破。GrabFood和GoFood虽然不会由于四季天气变化而受到过多影响,但它们容易遭受东南亚雷暴天气的影响。

###经验和教训

那么,自2010年成立以来,美团的稳步崛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这对于Grab和Gojek的发展有何启示呢?

###不要害怕大刀阔斧的变革

美团最初学习Groupon模式,而美团的姊妹应用程序大众点评(在二者合并之前)则是一个类似Yelp的网站。

美团过去依靠庞大的本地销售团队,拓展商户合作,促成更多本地服务交易。同时,美团还与其他类似的日常服务交易app一样,给用户提供大幅折扣。

而大众点评则主要依赖在用户评论和页面中穿插广告来获取收入。这些做法都很常见,也不是很可持续。直到美团和点评二者合并,才使得公司可以开展利润更高的、更符合电商细分市场发展的服务(如电影和旅游在线预订服务),公司才脱颖而出。

随后,美团又进军出行领域,收购摩拜单车,并整合了一系列小型打车服务,力图颠覆中国的交通出行公司,滴滴出行。

###增加预订服务

如上所述,在线服务预订十分重要。人们在满足了吃的基本需求之外,还需要享受更多服务。实际上,美团酒旅业务中,酒店预订量已经超过了国内老牌在线旅游巨头。

这就是Grab和Gojek可能需要与Traveloka等东南亚独角兽展开较量的原因—今年,Grab针对其新加坡用户尝试增加了更多在线服务预订。

这两家公司的支付业务是其战略的另一个关键部分。一旦这些超级app提供更多服务预定,如,酒店、机票、火车票、spa、婚纱照等,Grab和Gojek的出行或金融科技产品就有了更大的交叉销售机会。

###打入偏远地区

分析人士称,美团的外卖业务在低线城市的表现也非常优秀。因此,期待Grab和Gojek继续在低线城市、偏远地区开展竞争。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类似的举措。在印尼的万隆和泗水,GrabFood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然而,这样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东南亚农村地区的收入往往较低,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不像在中国那样具备可行性。

###收购或整合

美团的触角之所以无处不在,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团收购了一些第三方服务(如摩拜单车),或是在平台上对外部服务进行了整合(比如打车)。如果不能全部自己干,就和他们合作吧。

同样,Grab和Gojek都在加大对其他创业公司的投资,以印证他们打造商业帝国的雄心壮志。

(此文不代表第一财经观点,系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目的刊登。)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