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国内35位规划、旅游、申遗、农业科技、社区营造等方面的专家齐聚安徽蚌埠举行“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价值问策会”,共同研究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的旅游资源价值和保护利用策略。
无外脑不创新
为了更好的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遗产和旅游价值,弘扬匠人精神,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提出了“无外脑不创新”的观点,邀请了我国著名旅游规划和运营专家和学者张坚钟、李兵第、肖潜辉、李国君、王保忠、赵志辉、王洁平、夏林根、杨旺生、周东青、韦文康、戚建豪以及第一财经总经理陈思劼等,在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古民居博览园举行了“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价值问策会”,这个“外脑峰会”在数月的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学养,见仁见智,围绕如何认识古民居450幢修旧赋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内涵是否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了认真研讨,为古民居的旅游价值建言献策。
专家建议弘扬匠人精神 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湖上升明月”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左玉开在欢迎词中提到:我们一直有一个心愿,要做一个能流芳百世的作品,再让它发扬光大。
国家旅游局原人事司司长肖潜辉对此提出了“发挥工匠精神、建立鲁班学院”的建议。他认为:古民居博览园可以说是集中国古建筑之大成,而这些古建筑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注重工匠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才培养。他还建议:应该挖掘出这些古建筑构件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讲好其背后的故事。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旅游联盟副主席张坚钟提出: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历史传承,都需要把文化融进去,突出文化,而且越乡愁的文化才是国际所需要的。
文化搭桥 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文化和艺术有利于消除孤独感,增进人们相互关怀的关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胡雪柏在介绍园区情况时谈到:“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一个以抢救保护散落古居民、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园区结合龙子湖风景区规划的实施,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抢救性保护的450栋古民居为主体,精心规划,整体开发,打造成古民居文化展示与沉浸式体验、文化创意企业集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国际化的文化旅游区。
对此,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原司长李兵弟表示:我们的古宅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场景。他建议整个园区可以探索用中国的古典园林的造法与古宅居民相结合的模式。
上海市人大代表、社区营造研究者戚建豪提出“新村民计划”。
第一财经大型活动项目总监向红认为:这里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个平台。这里可以成为世界人民的节日。她建议:定期举办各种世界性的文艺演出、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演出。通过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用文化搭桥, 促进“一带一路”;用新媒体搭线,促进世界民心相通。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尝试,对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进行普查摸底。为今后的全域旅游开发和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源。同时,加强园区的文化宣传,探讨课外实践的可行性,引导全国青少年开展以研学为主的旅游和教育。充分发挥其文化传统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