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周荐书 | "自来水"与现代政治制度

第一财经 2019-12-21 09:30:18

作者:西芒    责编:李刚

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在《模型思维》中总结了24种模型,作为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

《模型思维》

[美]斯科特·佩奇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019年12月版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说过:“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的确是真知灼见。大多数人认识世界和作出决策时,都是依赖于很少的一两个“模型”,并且这模型还是由别人教给甚至灌输的。而“有智慧的人”,是和“多个模型”联系在一起的。

掌握多种模型,就像站在一间拥有很多窗户的房子里,以不同的方式看向世界。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已经有泛滥之嫌,因而必须学会真正让数据“说话”,而模型就是让数据说话所必需的工具,同时也要很清楚,这种工具说话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种。

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以对社会科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和建模闻名。他在本书中总结了24种模型,作为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各行各业、各种需求的人们,都可以据此建立专属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成为一个“多模型思考者”,以帮助自己整理数据、提取信息、去伪存真,在决策时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取一个还是几个模型。

《君主与承包商:伦敦、纽约、巴黎的供水变迁史》

[法] 克里斯托夫·德费耶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思想会 2019年11月版

我们已习以为常到差不多觉得“自来水”从来就是“自己上门来的”,然而据考证,其输送入户是直到19世纪之后才在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逐渐普及的。私营企业是这场运动的先驱,它们创建和运营了欧洲和美国的第一批供水网络。

法国经济史家克里斯托夫·德费耶通过对尘封已久的档案资料的耙梳,追溯了伦敦、纽约和巴黎这三个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供水网络创建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技术的丰功伟绩、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闹剧以及滑稽可笑的情节。正如德费耶指出的,城市的公共水资源建设和管理,是19世纪资本和权力博弈中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共当局与私营公司既没有相同的利益也没有相同的目标,那么在涉及供水服务这项事关重大的议题时,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究竟该如何取舍呢?

无论如何,兼具有投资能力、专业技能和融资能力的私营供水公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供水服务成为基础性、普及性之物时,却几乎全都被君主(政府)从这一领域扫地出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思想缓慢但不可遏制的渗透、卫生学家向公共当局强烈鼓吹水网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公私逐渐分离的重要原因。而正是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政治制度,权力获得其合法性。权力当然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大众利益,但真正涉及的变迁却要深刻得多。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英]内维尔·舒特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拜德雅 2019年12月版

说起“反乌托邦文学”,自然会想到所谓“反乌托邦三部曲”,也就是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不过还有另一些属于这一类型的名著,名气稍小,但同样经典,比如奥威尔的另一部小说《动物庄园》、艾拉·莱文的《这完美的一天》,以及刚刚出版的这本英国作家内维尔·舒特的《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舒特(Nevil Shute,1899~1960)生于伦敦,后迁居墨尔本,写作只是业余爱好,本职工作其实是航空工程师,所以对科技的了解相当深入。这部小说明显产生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核威慑和核恐惧席卷全球的时代。故事讲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武器在短短一个月内摧毁了世界,北半球归于沉寂,而辐射尘正以死神的脚步慢慢飘抵南方的澳洲。

地球上残存的人,如何在最后这段日子,面对没人能真正说明白的即将来临的死亡,而重新体会原有的日常——海滩、帆船、派对、酒吧、亲友、教堂、园艺、钓鱼、赛车、牧牛、耕地……并在这些真实的生命样貌里,把握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奇迹,是否会降临?舒特的结论颇有些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味道:“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会按常持续,只是我们已不在其中罢了。我敢说少了我们,世界会相当美好。”

《餐桌植物简史: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与演变》

[英]约翰·沃伦 著

商务印书馆 2019年11月版

有很多事情,我们可能从未想过为什么,却一直在理所当然地做着,特别是一些很基础的与生存有关的事情。比如“吃饭”,绝大多数人就没怎么想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吃那些东西,我们会嘲笑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却不大会想一想为什么自己通常只吃这么些东西。

事实上,地球上现存植物超过40万种,然而为人类驯化并作为日常食物的却仅有其中200种;人体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热量和蛋白质仅来自于三种栽培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世界各地早期农耕文明中的先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大植物家族作为日常饮食之选,这恐怕对绝大多数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是一个难解之谜。

利物浦大学教授、受聘于特立尼达西印度大学国际可可基因库的遗传学者约翰·沃伦,在本书中带你踏上一段关于餐桌植物的时空穿越之旅。他挑选了50余种餐桌上的植物“常客”,以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揭秘这些蔬果、谷物和香料的原貌和风味,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栽培历史,道出它们在各国文化中的深层含义。人类与这些栽培植物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于农业生产中的杂交育种工作,而是与古代先民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习俗、宗教传说故事以及近代以来的殖民地扩张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息息相关。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