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到来之际,重磅改革政策接二连三推出,户籍制度改革这样的“硬骨头”,也在积极推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其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是,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目前的户籍管理方式诞生于1958年,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即便中国早已实施市场经济,但户籍制度始终存在。而从国际惯例看,一国国民在什么地方常住(工作、长居),就可以在当地落户,并享受相关公共服务资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每年超过1000万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随之带来的,是大量城镇化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近年来,决策层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即城市资源的配置要以常住人口为标准,而不是户籍人口,同时各大城市相继放宽落户,以吸引人口净流入。这一系列动作都在倒逼户籍制度改革。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需求变得迫切。不久前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劳动力,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资源要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今年中国经济的重点和今后的方向,高层次的一体化需要人口、资源、技术和资金能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如今,各大城市尤其是区域内的特大城市户籍壁垒尚存,这也需要户籍制度改革。
而当我们为改革欢呼之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改革还在路途之中。事实上,此次中小城市户籍放开和500万人口以下的大城市放宽,看似力度不小,但实质影响有限。因为在过去两三年诸多城市参与的“抢人”大战中,这些地方户籍制度早已实质性放开或放宽,如南京、西安对大学生落户无条件放开,很多中小城市更早已不设落户门槛。而恰恰是在诸多落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个别一线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没多少改观。而不管是对于要素市场化配置,还是区域一体化,一线城市都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人们有理由期待更为彻底的户籍改革,不再设置限制条件。彻底的户籍改革,或许在当下还有这样那样的掣肘,但无疑是改革的方向。国民能够自由迁徙,应该成为市场经济的标配。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要素市场化配置,都至关重要。
展望下半年,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出口不确定性,以及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宏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加快财政支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并期待在稳定股市、楼市、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出台更多增量政策。
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或将不再仅仅凭借其体量规模赢得全球关注,也将凭借这些难以复制的稀缺属性,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塑中的关键支点。
可以将未来的投资部分导向“消费端”。面向消费端的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市场活力,是打通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
已有10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7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辖市超过85%,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城镇化率超过75%。
近期,外资机构密集上调对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进一步释放看好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信号,引导更多增量资金增配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