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改革会否重回“利率走廊”思路?
有可能,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
在2018年中之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主要朝着“利率走廊+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短端价格工具。在这期间,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如建立Shibor、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定盘利率等;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常态化;设立SLF为利率走廊上限等。2018年中至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渐转向中期信贷工具,减少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通过续作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来投放流动性,流动性工具从短期向长期转移;将LPR与MLF利率挂钩,使后者成为货币政策信号。
未来两套框架将需更好融合。在整体经济企稳后,需要考虑“利率走廊+公开市场操作”原有改革框架的延续,构建完备的利率走廊体系,以及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的市场化机制。
市场普遍认为降息周期已近尾声,但强势欧元与通胀压力或迫使央行未来重新评估政策方向。
机构从规模竞争转向风险定价与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比拼。
通过投资专项基金、母基金、结构化基金等方式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中银香港、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三大发钞行随即宣布下调最优惠利率12.5个基点。
美联储能否维持其独立性再次引发外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