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经营面临了比以往更多的难题,如何纾解企业困境,从而激发经济活力,成为决策层重要的施政方向。
1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认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无独有偶,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继续实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减税降费措施,推动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和企业电信资费,全部放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短短数日之间召开的两场会议,议题可以说触及了目前企业经营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融资、税费和生产要素成本。
最近几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经济发展提升要素价格,中国企业面临成本持续刚性上涨的压力。这其中,有些成本是合规成本,如环保、税收、社会保障等需要严格执行,因为这些都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与公正分配。但同时亦有扭曲原因造成的结果,这些就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消除。
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的用电成本,对制造业而言,可以说是最为敏感的生产要素之一。根据相关机构测算,电价成本在企业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在2.8%左右,不同行业差异较大,在采矿业、化工、金属冶炼等行业,电价占的成本在4%~9%之间。而企业用电成本之中,发电企业平均上网电价2002年和2018年分别为0.356元/千瓦时和0.374元/千瓦时,几无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减少中间成本。
这也符合去年底中央深改组会议重点提到的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至于一直处在关注焦点的企业融资问题,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有明显好转。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9年11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5.9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4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633万户,同比均有所增长。与此同时,融资成本有所下降,去年前10个月平均利率4.75%,较2018年平均贷款利率下降0.69个百分点,信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27个百分点。
不过,部分民营企业由于抵质押物少、信用记录少、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对称等不同原因,融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全社会多方努力,其中金融机构承担主体责任。如创新贷款风控模式,让尽可能多的有还款能力企业能顺利获得融资。
此外还有行政、土地、居住等方面的成本,同样需要着力解决。以至关重要的营商环境为例,虽然中国在国际上的排名逐年上升,但所选取的样本是上海、北京,众所周知,中国内部差异巨大,政府服务在欠发达地区提升空间还很大。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真正落实好政府为企业服务这一理念,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清理政府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欠款,由此减少企业的行政成本。
应该说,当前针对企业的减税已经达到一定量级规模,2019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下一步重点应放在降费上,特别是降低用电、电信、交通等具有明显垄断性的行业收费。同时,还需从构建市场机制和自由公平竞争入手,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减少企业经营的“无形”成本,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美联储16日发布的“褐皮书”显示,全美物价普遍上涨,关税压力推高了企业成本。
多位专家分析,6月份CPI由负转正、PPI降幅连续4个月走扩,前者回升缘于输入性下行压力减弱和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增强,后者降幅扩大则缘于国内投资需求疲弱以及出口下行压力显现。受关税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国内通胀回升将持续面临内外部压力,全年低通胀格局难改。这也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降息、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扩投资、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
展望下半年,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出口不确定性,以及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宏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加快财政支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并期待在稳定股市、楼市、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出台更多增量政策。
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或将不再仅仅凭借其体量规模赢得全球关注,也将凭借这些难以复制的稀缺属性,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塑中的关键支点。
可以将未来的投资部分导向“消费端”。面向消费端的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市场活力,是打通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