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在2020年开年不久迎来了重大改革。
教育部1月15日宣布,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亦称“强基计划”),主要内容是废除“一流高校”原有的自主招生,在部分基础学科领域破格培养人才。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取消延续15年的高校自主招生。
此番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在相关专业是综合测评中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自身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两害相权取其轻,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最基本的度量,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基础。
除了践行社会公平,此次高考改革还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制定了“强基计划”,即着重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日益倚重,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被卡住脖子。比如,当前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营销为主的“创新”,即只增加产品的某种功能或改变外观,缺乏技术创新;另一种是在资本和政策推动下,进入一些新兴领域,希望弯道超车。这两种现象代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但任何的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都是扎根于坚实的基础研究。
针对基础科学这一弱项,近几年国家层面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国务院此前曾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研究之所以薄弱,可以追溯到教育问题,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因此,通过在高考环节设立“强基计划”,其目的就是期望在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至于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研究,则体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对于精神生活内核的追求。
可以说,高考是中国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制度之一,既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也应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建好用好在沪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创新布局的战略性和敏捷性,提高科技攻关效率。
上海将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
牢记“四个放在”,坚持“四个面向”,保持战略敏捷,注重体系构建,提升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在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力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王晓东日前撰文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