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口罩文化”盛行的日本驰援中国口罩超百万枚

第一财经 2020-01-29 17:43:32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王蕾

在日本各界对中国倾力援助的背后,已在日本流行已久的口罩文化功不可没。

近日,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邻国日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外务省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我们(日本)将全力以赴支持中国的防疫工作。”

1月26日,装载日本民间捐助的100万只防疫口罩已搭乘中国四川航空公司“东京—成都”航班抵达成都,上述物资正通过汽运紧急驰援武汉。此外,日本伊藤洋华堂已在24日和25日向成都市紧急捐赠500箱、共计80万枚口罩予当地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游客必到的日本药妆店主动降价出售口罩。作为武汉的友好城市,位于日本九州的大分市27日已将防灾仓库中储备的3万只口罩捐给武汉,并在纸箱上用中文写着“武汉加油!”

日本驻重庆总领馆的消息显示,与重庆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茨城县水户市28日向重庆捐赠医用口罩5万只,价值为100万日元。

日政府表态向中方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

新华社报道,1月2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茂木敏充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为坚决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采取积极有力举措,日方对此表示敬意。遇到困难时倾力相助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日方愿同中方一道,共同应对疫情威胁,向中方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8日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达了向中国赠送援助物资的想法,表示:“按照中国方面的具体需求,正在就可能的合作进行最终的调整。”至于具体的援助物资,菅义伟表示:“正在以口罩、防护服为中心进行商讨”。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日本举国支持中国抗击疫情。

据日媒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在28日的内阁会议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为“感染症法”上的“指定感染症”。此举旨在防止疫情扩大,将能够依法强制患者住院和限制就业。

在日本国内,日本的口罩生产商也在加足马力提高产量。由于来自中国的订单激增,自1月17日起,日本最大的口罩生产商尤妮佳已将白天生产改为三班倒的24小时生产体制。该生产体制将至少维持到1月底。尤妮佳表示,之后将根据订单情况判断。

口罩文化带来的火热口罩市场

日本“口罩文化”流行已久。

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车站,或者马路上,戴口罩的民众比比皆是。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2017年的数据显示,当年,日本全国生产的口罩数量达53亿个,其中78%是供家庭使用的。

据日本媒体报道,根据调查公司富士经济的数据,2009年全球流感大爆发时,日本口罩的销售额比上年翻了一倍,达到340亿日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流感之后,日本口罩销售额回落,但依旧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2019年口罩销售额将达到370亿日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

日本民众之所以热衷口罩,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西班牙流感肆虐,催生了日本的口罩文化。在那时起,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成为了日本民众的生活习惯。2009年,H1N1流感的爆发,更是坚定了日本民众出行戴口罩的习惯。2019年年初,日本遭遇了大规模流感疫情,患者超100万人。日本厚生劳动省提醒民众,除了勤洗手外,还要戴口罩出门。

对于日本民众而言,除了健康考虑,即不希望将自己的病症传染给别人、也不希望被传染外,日本媒体还总结了诸多戴口罩出行的理由。比如,戴口罩能防花粉症。此外还能起到装饰作用,即能让自己的脸显得更小、眼睛显得更大,“给自己增添一种神秘感”,这一论调在年轻的女性消费者中颇受欢迎。同时,在公共场合戴口罩,还能遮掩自己的表情,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而冬天保暖、夏天防晒,也是口罩在日本市场普及的原因之一。

为此,作为口罩大国,日本市场上的口罩不仅种类多样且不少还搭载了黑科技。比如,尤妮佳曾在2016年推出的一款“小颜口罩”,宣称除了防花粉、飞沫外,戴上之后还能有修饰脸型的效果。日媒认为,这一产品的推出使得口罩不再是纯粹的医用产品,在时尚界也有了一席之地。而PITTA MASK的黑色口罩正是由于明星效应,也在去年于中国市场上火了一把。已成为中国电商平台上爆款的PITTA MASK黑色口罩采取网状迷路防护结构,既能隔绝粉尘,又能让空气分子刚好通过,使得透气性比普通口罩高出50%,几乎不会有憋气的感觉。

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华人小范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日本市场上的口罩品牌和样式五花八门,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当然每款口罩主打的功能也有差异。”至于价格,他表示也非常平易近人。比如在药妆店较为常见的“三次元”品牌口罩,50枚装的促销价格在2800日元,折合人民币4元一个不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