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湖北省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最新疫情情况,新增了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的具体数字。通报显示,湖北现有疑似病例11295人,当日新增临床诊断病例4890例,现有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临床诊断病例指的是什么?与确诊病例有何区别?就此,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
什么是临床诊断病例?为什么要新增临床诊断病例?
童朝晖:第五版卫健委的方案里已经对湖北地区已经提出来临床诊断病例问题。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有临床诊断。平时诊断肺炎时,实际上病原学百分之二、三十要靠临床百分之七、八十来诊断。所以这次在湖北地区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前段时间我们主要靠核酸来进行确诊病例,但实际上有一大部分疑似病例按照临床表现都有:1、有流行病学史;2、发热、呼吸道咳嗽、憋气的症状。然后进行查体检查临床特征,做CT影像后进行一个综合诊断。
核酸检测和CT影像有什么区别?哪个诊断比较重要?
童朝晖:这些对临床医生来讲都不可缺少,要做一个综合判断,综合分析。要考虑核酸的相关化验,也要分析CT影像。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作为一个临床危重症医生,我们要仔细询问病史,发现临床的蛛丝马迹,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临床查体,包括这次的核酸技术。CT影像既是放射科医生的专长,也是临床医生的看家本领,我们经常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所以要综合分析,不能强调某一个的重要性。
患者症状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例如支气管炎或肺炎,这些疾病可能是由流行病暴发期间大量病原体传播引起的;而痰中带血丝通常是剧烈咳嗽的结果。
蒋荣猛表示,流感病毒会破坏呼吸道屏障,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重症肺炎。
另外,尽管我国耐药结核筛查率到2024年已超过了95%,但由于现有的耐药筛查只是对病原学阳性患者进行耐药筛查,发现率仍在50%左右。
日本在今年农历新年成为众多中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大S的不幸离世似乎让人们觉得“日本不安全了”。但所闻可能并非真相的全部。
很多人在异国他乡旅行时,可能因为怕麻烦或语言不通而抱有“扛一扛等回国再治”的侥幸心理。对于一些轻症吃点药“扛一扛”可能还能过去,但碰到重症时,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