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零售业自救:重构人货场,在线业务与前置仓大考|乐言商业

第一财经 2020-03-04 17:15:21 听新闻

作者:乐琰    责编:胡军华

重构“人、货、场”,以此改善自身业务结构,抓住甚至发展新客流是完全可行的。当然这也考验了零售业者的在线业务能力和前置仓的布局实力。

疫情的突然来袭,使得零售业者措手不及,这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场景——购物中心门可罗雀,超市卖场销售火爆。

“宅家经济”使得各类民生用品变得非常紧俏,一些日用品和食品类的刚需产品热销,工作人员“轮轴转”都不一定来得及应对;然而,百货和购物中心却门庭冷落,大量主打体验式消费业态关停。

疫情何时彻底结束,还未可知,但生活还要继续,零售业者如何自救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在笔者看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危中也有机,在大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要地重构“人、货、场”,以此改善自身业务结构,抓住甚至发展新客流是完全可行的。当然这也考验了零售业者的在线业务能力和前置仓的布局实力。

第一,对于零售企业内部人员,可以做心理疏导和人员培训,进行适当的转岗。步步高等同时具有超商和百货业态的零售商,目前采取的就是经过培训后把百货业态方面闲置的人员调到需要人手的超商部门,以平衡人员。同时,也有盒马与西贝互相对接员工的做法,沃尔玛则欢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员工到沃尔玛全国400多家大卖场、社区店和山姆会员商店上班,截至2月17日,全国已入职兼职人员超过3000人。

在此期间,也应该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因为疫情之下,员工的焦虑情绪会增加,这是需要企业管理层疏导和处理的。

第二,商品架构的重整。这包括了品类管理、包装、和营销等。比如疫情之下,生鲜食品、奶蛋类、方便面、面粉等都需要增加补货,而一些非刚需类的用品可以在堆头摆放和促销方面做调整,让出超市的C位空间放置热销品堆头,并进行适当的促销。

在包装方面,由于“宅家经济”促使大多人在家做饭,因此一些分切好的半成品净菜会比较受欢迎,业者可以在此类货品上进行分切包装,增加半成品货量。还有一些库存类商品也可以在此时进行消化。在营销方面,商家也在下功夫,除了促销之外,更有业者拿出此前广受关注的热销品来吸引客流。家乐福方面告诉笔者,其首批10000瓶飞天53°500ml贵州茅台酒将上线家乐福上海10家指定门店,供消费者预约选购。

第三,向线上转型。很多实体零售商已经喊了“新零售”口号很多年,但是真正做到线上线下融合且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业者屈指可数。说句不客气的话,不少实体零售商所谓O2O,其实是在烧钱赶潮流,冷暖自知。

但疫情之下,反而促使了很多实体零售企业不得不在线上开展业务,并且加强对在线客户的引流,以此保持自家的客户量以及客户黏性。比如首批试点的银泰导购在家直播累计时长已超过10000分钟,累计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部分导购直播3小时的客流相当于开工6个月。最近一个月,步步高的线上业务从占比2%~3%,增加到了10%以上,其今年目标是将线上业务发展到占整个公司的20%。永辉超市到家服务全国订单量在2月8日单日突破30万单,是历年春节单日最高峰;除夕到初六,每日优鲜小程序相比去年同期的订单量则增长309%,实收交易额增长465%。

第四,物流和前置仓的考验。要实现数字化,必须打通供应链,尤其是物流和前置仓。此前不少零售商都布局了前置仓网点,更多的是作为单纯的仓库用途。疫情之下,物流的到家能力和前置仓的布局成为重大考验,也是零售商自救的关键点之一。

疫情期间,很多消费者采取在线订购,送货到家服务,所以不少零售商不仅启用自己的物流体系,也接入诸多第三方物流加强配送,而能否到家,还要视前置仓的布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仓库概念,还在于业者布局的广泛程度、网点位置和辐射范围,以及仓储容量等。“抵达”才能赢。比如,家乐福小程序上线一周时间,累计用户超50万,3小时销售额突破100万,渠道占比呈现55%增长。依托苏宁物流的配送能力,最快一单仅用时6分35秒就完成了配送。

第五,社区化的商机要抓住。疫情期间,让大家看到,社区商业是具有市场的,有一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业者,也可以尝试对社区用户进行微信定点推送或社群营销等方式,来了解社区用户的消费习惯,并且在社区范围加强物流配送和供货等布局,甚至提供一些人性化的附加服务,以此加强客户黏性。

第六,精细化资金规划。目前已经有不少支持性的政策出台,因此零售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合理的资金规划和现金流测算,比如与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灵活但谨慎地应用资金杠杆,需要在供应链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延续发展,同时也要保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来渡过疫情,保持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之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