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批批“互联网医院”爆发式落地,疫情后新的风口在这

第一财经 2020-03-15 14:11:15 听新闻

作者:邹臻杰    责编:计亚

一批批“互联网医院”的爆发式落地,究竟会给公共卫生带来怎样的变革?

在后疫情时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爆发式需求,使得“互联网医院”重回市场视野。

一方面,实体医院可申请线上问诊牌照来获批“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以微医、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在提供医疗服务,形成商业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13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其中包括促进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互联网医院”再上风口,那么,当下“互联网医院”发展路径究竟如何?其标准是否有迹可循?

纳入医保是关键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省市纷纷鼓励医疗机构开通线上义诊模式,而这些线上诊疗服务背后的提供者大多是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关键是什么?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线上诊疗服务要做到可持续性,除了满足用户的问诊、配药需求,核心还是要将这些服务纳入医保范畴。

以湖北武汉的先试为例,为了解决患者就医支付问题,2月23日,武汉市医保局公布了18条措施服务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保障,火速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和全市首家平台型医院微医互联网总医院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月2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在与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的视频连线专题会议中,也强调“要加强医保部门、互联网医院、定点药店的协同,进一步做好系统对接,优化流程,为群众疫情期间在线就医购药提供更多支持。”

记者注意到,这是国内首次将纯线上属性的平台型医院纳入医保。而上线仅4天,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武汉专区)便民门诊已服务数万人次;该院提供的线上医疗服务包括线上诊疗、处方外配、医保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等功能。

从以往互联网医院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复诊”,到大范围实现问诊闭环;医保支付覆盖下,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延伸作用不容小觑。

比如,2月26日,武汉市医保局为武汉微医互联网医院开通高血压3级、糖尿病、帕金森病、恶性肿瘤、慢阻肺3级及以上、乙肝、丙肝、重症肝炎肝硬化、肾移植术后(抗排斥)、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等10种重症慢病医保报销后,大量订单涌入,市民需求居高不下。

试点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参保人员信息校验必须通过人工完成,且需要与患者沟通确认,导致出现订单处理效率不高、发药时效难以保证、患者等候时间较长等问题。

“互联网医院开通医保报销,这其实是疫情期间政府部门为了缓解公众就医开药难题的一种探索,目前只有上述10种重症慢病患者复诊开药可以通过医保统筹基金报销,10种慢病未达到重症程度及其他疾病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武汉微医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有些自费药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按全市统一价格零差率销售,疫情期间运力紧张,每个订单需用户支付15元配送费。“下一步,将根据武汉患者的实际用药需求,加速上线供应更多常用药品。”

记者同时也了解到,近日刚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在3月10日也完成了第一笔线上医保结算;另有徐汇区中心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等已经或即将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

应尽快实现医疗信息互认

一批批“互联网医院”的爆发式落地,究竟会给公共卫生带来怎样的变革?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互联网医疗健康分会会长徐伟民告诉记者,“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医院实际上是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使提供的医疗服务达到均衡、均等、均质等。”

记者注意到,由于新冠疫情期间线上问诊需求暴增,以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为代表的平台型互联网医疗机构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原有业务模式得到高效运用。

记者从平安好医生方面获悉,目前该公司正在参与并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的相关工作,以期将线上问诊、线下配送等服务覆盖到更多的长三角居民。

“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关键,还是三省一市的信息互联、信息互认;在打破信息孤岛的基础上,患者的流动才成为可能。”徐伟民告诉记者。

上一阶段,长三角区域28个城市中相关医院已实现了医保异地结算的互联;而下一阶段,线上诊疗的异地结算能否实现,也将对技术、实施层面提出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各类互联网医院筹建、问诊等是否具有统一标准?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有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方案、指南;但是线上诊疗目前大多数仍以复诊、配药为主,一些官方编制的针对新型肺炎防治知识问答(其中涵盖了一些线上诊疗部分)等规范文本也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