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药企抗击疫情看供给侧的新趋势

第一财经 2020-03-16 20:30:40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任绍敏

除了提高应对困难的企业凝聚力和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财政、货币、外贸等政策性支持之外,企业还须进一步发掘新的市场增长点。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对国有企业及医药行业也有负面影响。除了提高应对困难的企业凝聚力和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财政、货币、外贸等政策性支持之外,企业还须进一步发掘新的市场增长点。

各级政府当然要积极助力,精确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23”重要讲话中,对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要求各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3月4日,习近平再次主持会议部署复工复产,他指出“要发挥企业家作用,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把被抑制的消费释放,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和大数据中心建设,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是当前经济领域决战中原的“中国兵法”,值得包括药企经营者在内的企业家们积极地加以领会;而其战略突破口实际上就是在供给侧领域谋划大手笔。

医疗供应链的新动能

为了深入了解供给侧领域的新趋势,近日笔者实地走访了上海医药集团(下称“上药”),对话了该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勇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从整体上来观察,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东地区已接近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好势头。笔者从实地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到:疫情暴发之初,上药便全面进入了“战时状态”。集团第一时间建立应急领导机构,班子成员全体上阵,各负其责,下属各分子公司也成立了抗击疫情应急工作组,上下联动,形成了既有统筹协同,又能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生产保供、物资采购、仓储物流、药店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均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同时启动24小时值班制,确保在收到指令的那一刻即可启动防疫药品及物资的库存调配及物流运输,争分夺秒为生命保驾护航。

首先是在物资供给侧方面:全天候与时间赛跑。作为医疗物资的大型分销企业,疫情发生以来,上药物流仓储、运输、信息、零售等条线的骨干应急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即时响应、全力以赴确保上海的药品及物资及时送达全国防疫前线。

其次,在分销模式上创新建立医院供应链保障团队。除夕当晚,跟随着上海市医疗援助队一同抵达武汉的,还有5吨重的急救医疗器械和药品。在义务提供本次运输援助的同时,上药旗下湖北各分子公司临时组建了一支运输队,将防控物资送至武汉各大医院。在距离武汉8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亦有药企员工“逆行”向前的身影。1月20日,在应急战役刚刚打响时,上海医药派出了一支近10人的医院供应链保障团队,前往上海抗击疫情最前线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日夜驻守。这两支临时组建的战“疫”队伍是上海奋战在抗疫战线上的缩影。据统计,从除夕起,上海医药已为医疗队累计转运各类医疗物资约10吨,为湖北各地市采购并供应了价值6000多万元的防控物品。

再次,药企所属地域防护体系的及时充分供给。如截至3月5日,上药向上海市38家三级医院、区属有关医疗机构,以及保障城市运行和防控疫情工作相关的一线单位及社会累计供应各类口罩5509万只(其中通过旗下零售药房向社会供应口罩2253万只),防护服68万套,护目镜7.4万个,手套426万副。此外,累计向市内外各医疗机构及药房等商业企业供应各类抗疫相关药品1279万盒。

第四,紧急启动全球采购机制。这原本是必备预案,抗疫关头则紧急启动全球采购机制,多方调动资源,开启“买买买”模式。为保障紧缺物资的供给,上药第一时间向全球各地多家跨国合作伙伴发起物资援助请求,并委托位于美国及澳大利亚的境外子公司开展紧急采购,各项前方急需的医疗物资一件件、一箱箱从天南海北通过各种渠道运抵中国,并在技术人员专业护送下抵达一线医护手中。

供给侧面临重构机遇

在供给侧理论的探索方面,陈强认为,疫情和极端自然灾变类似,客观上会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这对于供给侧的重构也是一次机会,这需要政府部门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他还认为,大型国有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积极发挥资本、管理、技术优势,积极投入到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领域,成为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陈强称,疫情之后很多场景将更加智能,数字经济加速,云计算、存储、5G通信等会更快发展,智能化会加速各产业链的强化和重组,国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大有作为。

供给侧方面的能力建设和战略性布局,是战胜这场疫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复工复产激活经济后劲的充分条件。如早在疫情起初阶段,上药便早做准备,对集团700多种在产药品进行梳理,结合国家工信部防疫重点监控品种,建立了与疫情相关的10大类、100多种药品(不包括医疗器械)目录,并根据国内外疫情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和监测,做好提前扩产准备,目前已经实现24小时全天候供货。与此同时,集团还提前联系供应商,保证原辅料和包材供应链畅通,保障足量的安全库存。这一战略性举措意味着产业链的巩固和完善,提升了复工效能,也为国家支持全球性抗疫战线和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做了必要准备。

供给侧重构机遇的把握,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和企业进行充分互动。由此,陈强还向政府部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知困,即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实际困难;二是解困,即提供各种可能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企业解困;三是强信心,即积极作为恢复市场信心,促进并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四是促发展,即促发展的工作不能落后、让位;五是抓机遇,即加强引导市场主体抓住新机遇带来的新机会。机会是留给敢于壮士断腕、未雨绸缪的企业的,如果国企和科技型企业能够在让城市更具韧性(智慧城市、健康城市)、企业更具柔性(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提供面向客户需求的智能化集成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融合)、民众更具知性(教育、生活、文化产业)等方面有所作为,就不用担心存在迈不过去的坎。

有意思的是,还有专家认为:疫情也催生了大量科技企业发展机遇,典型领域包括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以及新零售、无接触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甚至有学者指出:新冠病毒这一黑天鹅的出现,让人类加速从物理世界迈进到数字世界。疫情的暴发,让正常的活动被重置。而人们突然意识到,受限于物理场景的活动,一旦社会生活被数字化、线上化和智能化,就能打破原有的时空束缚,来更好地驾驭不确定性的未来。因此,其对供给侧的重构影响深远。

供给侧更需研发支撑

值得指出的是:中央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政策资源和信息依据更为充分,其判断自然会形成突破口。如2月初工信部发出通知,根据专家建议,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疗效,并要求上海有关方面协助组织药企尽快复产。未知领域上海也在全力探索中,这是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新要求。

这是很现实的挑战,也是把握未来的引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药专利等权益,不会因国际联合抗疫行动而向中方无偿转让。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亚洲国家在和美国专业药物的引进谈判中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中国就必须自力更生、强化研发支撑,以形成有效的供给侧能量。笔者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到:为加快推进此次新冠病毒防疫药物的研发,上药研究院积极参与由上海药物所和疾控中心联合开展的新冠病毒预防和治疗药物筛选项目,项目组的研究人员奋斗至今,已经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结构类别的近246个化合物。同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等都已相继启动了相关研究。以中国速度和如此大面积的临床和康复案例,研发的曙光已经出现。

可以说,中国已经成功遏制住了新冠病毒在自己境内的蔓延。这让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倍感振奋和自信,尤其是对于中西医结合道路的自信。如大众医药集团董事长陈靖丰就结合自己在江苏的实战体会告诉笔者:祖国传统医学从理论到方法都是一座值得永续开发的宝库,中医手段对于一线抗疫和后期康复意义重大,且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3月14日,江苏省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全省转入全面复工复产和激活经济景气的新阶段。

国家职能部门当然也注意到了中医药及相关手段的临床和康复贡献,因此在援助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战略物资中就提供了中医药品和有关处方。这不仅是海外华人的医疗需求,也是西欧民众对古老中国的最新认识。意大利、日本等国卫生部门也已经提出,与中国进行深度合作,以谋求中医研发对国际联合抗疫战线的支撑。而我认为:这种研发支撑具有战略意义,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供给侧。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