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显著,这十二个字是重点

第一财经 2020-03-17 21:38:59 听新闻

作者:邹臻杰    责编:杨小刚

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并用与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面对新冠病毒这一未知领域,中医药在疫情诊治中体现的独特优势受到业界关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近日公开披露了一组数据:一项针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随机对照开放性试验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状、提高核酸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500例的临床队列研究显示,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轻型转为重型。一项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并用与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章指出,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切实提高治愈率。

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如果总结这次中医药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那就是十二个字:早期介入、全面覆盖、中西结合。

他表示,上海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强调个体化。因为在医生眼里,所有的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都不是机械执行的,这也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中的“化裁”,即根据事物变化而相裁节。

贾杨还透露,“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中医药高地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未来,上海将在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特色技术、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防治研究;同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医疗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

第一财经:您认为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真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贾杨:这次疫情,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评价、中医专家的分析,还是广大群众的口碑,都展示了中医药的积极效果,就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的:“中医药防治瘟疫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如果总结这次中医药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那就是十二个字:早期介入、全面覆盖、中西结合。

此外,在中医药的应用过程中,政策推进、理论支持、技术保障、人员落实、物资到位这五个核心环节也有序衔接,形成极富活力的动态循环。从中央到地方,从医务人员到普通民众,关注中医、信任中医、使用中医、支持中医,已成为共识,这样的盛况,古今未有。我这几年专注于中医近现代史研究,对于2020年的前三个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近百年中医历史最辉煌时刻。

第一财经:针对疫情,上海治疗方案中遵循“一人一方案”的精细化原则,同时国家层面的中医诊疗指南与规范也在推行,这两者是否有差异?

贾杨:国家方案中其实已经明确写了,“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所以我认为,国家方案和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方案之间,非但没有矛盾,反而更体现了中医药“因人、因时、因地”的辩证思想,也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最好诠释,事实上,中医不管看什么病,哪个不是“一人一方案”呢?

在国家方案主推的“清肺排毒汤”基础上,不论轻型、普通型,还是危重型,甚至到恢复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处方,都需要辨证分型,搞清楚寒热虚实。同时,中国地域辽阔,有不同地区气候、饮食等特点,中医在用药时也会加以考虑。

比如同样是疫病,南方气候闷热,一般来说湿热型患者比例会高些,用药时就会以清热利湿为主;北方气候寒冷,一般来说寒湿型患者比例会高些,用药时就会以温阳化湿为主。但这也不绝对,南方也会有相当比例的寒湿型患者,北方同样也会有湿热型患者,这往往又和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关系密切。

上海为什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很好效果,就是强调个体化。在医生眼里,所有的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都不是机械执行的,我们中医遣方用药有个专用词,叫做“化裁”。这个词出自《易·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指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简单说就是“变化、加减”的意思。

例如“清肺排毒汤”化裁,就是以“清肺排毒汤”的方子为组方基础,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些药物或者减去些药物;或对药物重量比例进行变化,但是主治宗旨是不变的。把“化裁”这个词的意思理解清楚,我们中医的精细化诊疗原则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一财经:中医有“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说法。对于目前各地出现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阴转阳的情况,您认为中医能有怎样的应对路径?

贾杨:从现有资料分析,出院患者出现阴转阳有几种可能:一是采样部位欠准确,二是检测工具有误差,三是病毒清除不彻底。

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患者体内的绝大部分病毒被控制后,还会残留一部分潜伏下来,与人类长期相处,造成人类“带毒生存”。即使这个潜伏病毒的毒性较低,但也是隐患。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它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就更应该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瘥后防复”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病后体虚,可以适度进行补益,但一定要辨证论治,一般以“清补兼顾”为原则,一方面继续化湿通利祛浊,以利清除余毒;另一方面逐步健脾补肺养阴,以期扶助正气。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当然,长期喝汤药对多数人来说也许接受度不高,所以我也推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食疗和功法锻炼(如八段锦、易筋经等),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

第一财经:疫情期间,无论是抢购双黄连口服液、还是李跃华的苯酚穴位注射疗法都受到热议,也反映出公众对中医诉求庞大却缺乏基础科普。这一现状应如何得到解决?

贾杨:这次疫情不仅激发我国公众对中医的需求,而且还影响到国外。有报道称,美国纽约的中药店里,金银花和板蓝根冲剂等畅销的商品已经很难找到,而且价格也在迅速上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商贸中心免费赠饮“化湿防瘟饮”,吸引当地居民踊跃尝试。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在相应指南中删除了“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冠状病毒引发的轻症。

由此可见,新一轮中医药市场需求已被激发,但是公众却经常陷入无所适从或者惊弓之鸟的状态。这关键还是中医药科普信息的来源繁杂、良莠不齐。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老爸老妈的微信群里,转发最多的就是各类来路不明的养生段子,这些段子往往有几个特征,一是耸人听闻,给人感觉要是不按他说的做,就是死路一条;二是“佛系到底”,好像中医就是“无为而治”,火烧眉毛都不带动一下眼皮的;三是唯我独尊,似乎一招一法就能包治百病。

我们单位有一个部门,叫做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就是专门研究中医药科普传播路径与内容的。要把中医奥古的理论说明白、讲透彻,也要像中医看病一样——“辨证施授”。辨证,就是搞清楚受众是什么群体,有什么特征;施授,看通过什么途径最有效,是面对面讲座,还是抖音直送。要按需提供,才能回味无穷。

最近三年,我们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惠及超过一万名中小学师生,都是一个班一个班面对面授课,但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课件就不一样,春夏和秋冬的主题也不相同,就连孩子们的中医DIY,也是4月、5月做中药香囊,10月、11月做中药精油护手霜。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大增,自然容易做到“知、信、行”。

我做中医科普讲座,至今差不多也近一百次了,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些干货,立马可以实践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感冒了自己去药店买中成药,起码分得清这个药是针对风寒型的还是风热型的。此外,冬令进补,实在拿不准自己的体质,还是老老实实去咨询中医医生,千万别想当然跟风,不然往往适得其反。

第一财经:近期有一些第三方平台在长三角区域覆盖了中医药防控服务平台,您如何看待跨省区域合作、共建下的中医药服务的未来趋势?

贾杨:跨省区域合作、共建已成为国家战略,正在积极推进。

2019年底,由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市等三省一市中医药学会联合组建的“长三角中医药学会联盟”成立,该联盟将通过构建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学会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全面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2019年12月,粤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2019年8月,京津冀中医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项目公开征集。

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存在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因此跨省区域合作、共建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形成能够带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促进中医药充分、均衡发展。

在中医药服务的落地过程中,我认为除了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外,更要注意优质人才的虹吸效应所带来的新的资源不均衡。小城市或者郊区县好不容易培养出来本地的中青年名中医,结果大城市一招手,就飞过去了,这个情况现在就存在。

因此,在区域合作中,既要有支持流动的引导政策,更要有鼓励坚守的保底政策,特别要创造好的条件,让有潜力的年轻中医药工作者,在自己的家乡,能有体现自身价值的待遇,能有跟名师学本领的通道,能有快速提升学术水平的途径。

第一财经:后疫情时期,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年老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的诉求凸显。您认为,以上海为例,中医药服务的覆盖范畴、配送模式等有哪些改进之处?

贾杨:疫情期间,“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通过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热线和“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组织37家市级医院、1600多名专家在线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其他慢性病和心理咨询等服务,取得了很好效果。

此外,徐汇区中心医院、华山医院、儿童医院、皮肤病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开设互联网医院,试点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社会反响积极。我想,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的重要举措。相信今后,中医互联网医院也会蓬勃发展。

据我所知,除了三、二级医院外,上海已经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算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希望同家庭医生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就互联网中医服务的特性而言,还有一些实际问题要解决,比如老年患者对网络终端使用的便利性与接受度。此外,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受到摄像设备性能以及屏幕分辨率的的限制,不一定能完全还原真实的肤色与质地;闻诊除了听以外,其实还有嗅,这个目前技术上很难实现;问诊问题不大,但最麻烦的是切诊,目前最敏感的传感器都无法真正模拟中医切脉的细微差异与自我体会。除此以外,我们还容易忽略中医诊病过程中,实实在在与病家的接触,一边聊家常,一边寻找有用的疾病信息,同时也让病家与医生产生更多的认同与亲切感,就是所谓“话疗”,共情与安慰,这恐怕是再先进的远程诊疗设施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一财经:从科研创新角度来看,您认为下阶段中医药的研发主要聚焦在哪些层面?对产业链发展有怎样的促动效果?

贾杨:最近,我们在开展2019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中医药高地研究”。过程中,就建议在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特色技术、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防治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医疗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推动中医药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开发。

这其中,特别要推进经典名方开发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

在这次疫情中,曾经出现对于中药临床验证的方法学争论,我认为是好事。中药新药,特别是经典名方开发,就应该运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验证方法,不能机械照搬西药,这不仅是方法学研究,更是重新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系统研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