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光大控股拟拓展并购业务,如何把握疫情之下的机遇?

第一财经 2020-03-20 16:25:29

作者:袁子懿    责编:钟强

危中有机。

“目前在疫情的背景下,我们不但要让自己健康的活下去,而且要利用这个机会,聚焦我们的资源和力量,将分散的投资能力集中到重点领域。就正如集中炮火攻一处城墙,由此打开我们业务发展的局面。通过内部的优化管理,通过重仓的价值、低估值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发展,希望能在这一次补齐业务的短板,增强公司的内部的协同。”3月19日,光大控股(00165.HK)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赵威在2019年电话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在全球爆发扩展,对于光大控股来说,短期经营存在影响,但作为价值投资者,更要把握危机中的机遇。

2019年光大控股与多个地方政府展开了重点的合作,根据地方自身和产业上的发展需求,因地适宜的设立了多个产业基金。疫情期间,光大控股迅速在湖北推进建设东湖光控科金创新基金和中交光谷一带一路产业基金,助力当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光大控股的收入总额为55.1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全年实现股东应占盈利为22.3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28%。全年光大控股旗下基金管理总规模约为1570亿港元,较2018年底增长9%,创历史新高,管理基金数量为69只,投后管理项目188个。

2019年PE行业加大退出步伐

2019年,中国PE市场募资和投资总额双双出现下滑,市场化募资金额同比下降27.3%。国内PE投资总额人民币5940亿元,较2018年下降30.3%,创投完成投资人民币1578亿元,同比降幅约25%。

光大控股的首席战略官苏晓鹏介绍到,在投资方面,光大控股紧随市场,投资审慎,有保有压,整体步伐放缓,2019年新增、追加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共60个,整体规模约58.82亿元,相比2018年同比下降了5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募资和投资出现回落,2019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退出情况较为可观,全国共实现2949笔退出。苏晓鹏在业绩会上表示,得益于2019年内地科创板的推出,国内项目的退出速度开始加快步伐,整个市场同比退出金额上升了19.0%。

光大控股在项目退出方面,优先选择成熟项目并在合适时机获利退出,基金管理业务退出与部分退出项目共计33个,实现现金回流约40亿港元。自有资金业务退出与部分退出项目共18个,实现现金回流约37亿港元。

“光大控股的项目退出方式较为多元化,除了在境内外通过上市IPO退出,也通过市场间的股权转让或者是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退出占比上,已经上市的项目占的比例大概是33%,通过股权转让退出的比例大概是24%。其他多元化的方式占41%,所以光大控股能够充分利用跨境能力,以及多产品能力实行多元化组合的退出方式,实行现金的回流。”苏晓鹏称。

危中求进,加大并购业务发展

面对2020年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赵威表示,疫情在全球爆发扩展,特别是在欧美的蔓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造成恐慌性心理的局面出现。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短期内给也造成了巨大阵痛。“逆周期政策的出台和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实施。让我们相信随着疫情的逐渐平稳,经济上企业的盈利也将会随之改善,周期的环境也将发生变化,预计将对经济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支撑。对于私募行业来说,依然处于调整的阶段,存量投资风险还将继续暴露。短期内企业的募资退出都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随着中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的推进,行业的景气度有望逐步的恢复。我们认为光大控股是危中有机,争取把握住结构性的投资机遇,稳中求进,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和深化,提高业绩,化解风险。”赵威称。

据赵威介绍,光大控股对此做出了两方面的准备,首先,在估值下跌出现一些投资机会时,继续按照制定好的投资计划和策略,坚定不移加大投资,并且对进入到光大控股价值区域的企业加大投资的力度。其次,对目前已有资产的质量、存量结构进行调整,集中资源和资金优势,进一步实现投资的结构性调整。

光大控股计划在2020年进一步扩大跨境业务,通过拓展海外业务、收购海外公司或在当地设立合资资管公司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围绕”一带一路”的主题,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继续“走出去”与“引进来”。据介绍,目前光大控股已经有一支并购基金,主要运营海外并购业务,另外,基础设施基金也在做并购项目。

“在2020年,光大控股正在筹划新的并购基金。同时在目前市场过度反应的情况下,我们有多种方式来进行并购,只要是符合我们并购的标准,我们也有多种方式设立并购基金。能够进一步增强平台型资产管理公司的标的,我们都将密切跟踪、搜寻、研究,方式不限于成立并购基金。”赵威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