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存储竞争激烈,印象笔记怎么办?

YiMagazine 2020-04-23 21:57:42

作者:邓舒夏    责编:王艺

随着各内容平台、网盘、浏览器逐步搭建起自己的账户和收藏体系,“云同步”和“储存”不再是一件让人感到新奇的事,这也促使唐毅开始思考笔记生意的下一站是什么。

“笔记”在中国究竟能发展为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印象笔记CEO唐毅思考了8年的时间。2012年Evernote进入中国,其中文版产品“印象笔记”由此诞生,它凭借“个人笔记的多终端云同步”这一非常超前的概念,吸引了一批自我管理意识很强的用户。早在2015年,中国便成为Evernote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然而,中国市场的独特性让时任Evernote中国区总经理唐毅意识到,硅谷的成功经验并不能被照搬到中国,在这里开展业务甚至与创业无异。经过32个月的漫长谈判,2018年6月,“印象笔记”宣布从Evernote分拆独立,继承了后者的源代码和知识产权,从此拥有独立决策权,唐毅也成为印象笔记的CEO,Evernote则从之前的母公司变为现在印象笔记的股东之一。

随着各内容平台、网盘、浏览器逐步搭建起自己的账户和收藏体系,“云同步”和“储存”不再是一件让人感到新奇的事,这也促使唐毅开始思考笔记生意的下一站是什么。经过一年多的独立运营,印象笔记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唐毅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印象笔记曾是Evernote的中国分公司,2018年实现独立运营。Evernote是诞生于2008年的多功能笔记应用。

Yi:YiMagazine

T:唐毅

Yi:距离印象笔记独立已经过去一年多,如今哪些是你们继承的,哪些是新创的?

T:继承方面,主要是Evernote本身对于设计感和美感的追求,这个追求是不能变的,此外还有一些基本的产品技术。印象笔记是一家技术公司、知识公司,但同时也是一个design thinking的公司。除此之外,大多数的创新是我们自己推进的。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PC端和移动端都没有出现非常革新的文档、表格编辑器,而我们发布了“超级笔记”,它拥有模块化编辑器、清单、素材库、协作性空间等功能。在用户分层上,我们在原有免费账户、标准账户、高级账户的基础上,推出了专业版。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愿景及方向—重要信息和知识的平台。因此我们也开始尝试知识分享和在线协作。此外,我们还开启了在智能硬件上的尝试,推出了第一款硬件产品“EverPEN”。毕竟手写作为重要的信息输入手段还没有被替代,但我们找不到在这方面做得更优秀的品牌,因此选择自己做。目前来看,反馈超乎了我们的预期。要说明的是,我们永远不会变成一家所谓的硬件公司。现在我们和美国那边的沟通大多仅仅与董事会投票有关。任何一家在中国运营这么独特、这么大潜力市场的企业,如果不断考虑要跟谁搞好关系,这事肯定做不好。

Yi: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印象笔记的产品定位,或者给用户带来的独特价值,这个词是什么?

T:做3亿用户的“第二大脑”,一个关于知识和重要信息的首屏应用。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你需要一个地方去存放很重要的东西,它可能是视频、图片或者文字,可能是游记,或者是育儿过程中选奶粉的清单。记笔记是有门槛的,但是收藏重要的信息是没有门槛的。试想一下,在3个绿色的应用—电话、微信、印象笔记中,你会先删除哪个?大家会说先删除电话,剩下的如果二选一,可能很多人会删除印象笔记。但我相信几年以后,大家会说哪个都不能删,因为微信是我的全部社交网络,而印象笔记是我所有的信息财富。现在我们的订阅用户数是6000万,如果你认为3亿人记笔记,这个数量是被高估的话,那么说6亿人都有存储重要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这个概念更容易被理解。所以我说3亿用户是保守的估计,在中国,至少一半的个人和企业未来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人提供这样的产品。

Yi:在2020年,印象笔记将要推出内容平台,这些社区元素,会给只将印象笔记当作个人存储工具的用户带来困扰吗?

T:首先“小天地”和“广场”的阵地是绝对分开的,但大多数人都会在小天地里待一待,再去广场转一转,这两者并不冲突,至于这两种需求是在一个App还是在两个App里被满足,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概念,我们也还在分析中。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有很多用户提出了这方面的诉求,也确实符合我们做知识平台的愿景。但我们不想把知识精英化,我们不做PGC(专业生产内容),因为印象笔记本身主打的就是底层知识和工具的概念,没有任何大V和KOL,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工具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的路径会是从知识积累、知识编辑、知识储存,逐渐延伸到知识分享、知识共享、知识协作,再到我们即将布局的知识平台和知识市场,为大多数人赋能。

Yi:你在描述印象笔记升级方向的时候经常提到“智能化”,如何理解这个“智能”?

T:让数据进来得更顺畅,让数据能更好地分享出去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智能化其实就是“数据背后的数据”,也就是说,当你需要作决策的时候,这个“第二大脑”怎样更好地服务你,而不仅仅是机械式地储存和记忆。比如我们有一位非常深度的用户,他在境外使用印象笔记,同时自己也是一位极客。他会把自己的健康数据、智能家居数据都通过接口导入进来,非常希望印象笔记能够帮助他更好地分析、思考、整理和搜索。要实现这点,我们需要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尝试,比如我们已经推出了基于智能语义分析技术的“速读摘要”,是一项AI驱动的服务。这时场景化的想象就十分重要了。我常常跟产品经理讲这个问题,比如一位家庭主妇会准备一大家子的饭,她可能永远都不觉得这是个知识。但是突然有一天,她觉得这个东西积累下来挺牛的,甚至想把积累的东西拿到一个平台上分享,但不是以视频的形式,而是以多形态、多格式的内容呈现出去,这也是我们在尝试解决的。

Yi:工具类App的商业化并不容易实现,你怎样定位印象笔记的商业模式,有没有一些值得参考的企业?

T:我们的模式非常简单,2019年我们除了合作的产品,其他广告都没上过,靠付费订阅用户目前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我甚至有点担心商业化做得过快了,因为我们的订阅增长略超过用户活跃度,也就是说,用眼球投票的比例略少于用钱投票的比例,我们更希望能平衡发展眼球和钱包。不管是to B还是to C,我一直认为订阅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模式。在C端公域定制中,WPS做得不错,它的复购率、留存率、毛利率和长尾效应好过很多其他产品。现在已经不像10年前了,C端工具收费并不难,很多用户愿意为有价值的工具付费。我们并不缺钱,但是也在考虑融资,目的是优化股东结构,为未来上市布局,第二是为了加速发展。所以融资对我们来说绝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Yi:Evernote在美国市场的主要付费用户是企业用户,现在也有很多中国本土公司在做企业协作类产品,未来印象笔记也会大力发掘B端市场吗?

T:我相信没有人会把产业互联网再称为一个风口了,2018年大家都在喊产业互联网,现在来看吃亏的有,占便宜的也有,不见得比C端更容易挣钱。我对产业互联网的认识是,中型企业、大企业、小企业需求不同,付费的意愿也不同,且B端生意绝对不能直接复制美国的模式,企业需要对垂直需求有深度的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能通过建立一个水平平台解决,对行业有深度领会才行。最后,要解决to B业务自身的挑战—销售成本高,账期长。所以印象笔记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思路是,通过更好地服务工作场景下的C(消费者),进而更好地服务T(团队),从而服务到B(企业)。我们已经推出方便团队协作的空间功能,2020年也会有专门针对团队和企业的产品规划。目前我没法说哪些企业才是我们的重点,希望企业能够在我们提供的标准化服务里面,看到足够强的自我定制机会。但是我们目前不会考虑为一个几万人的企业做私有部署,这是绝对的。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