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立法促互联网贷款规范发展

2020-05-10 21:34:38

作者:社论    责编:许云峰

尽快补齐政策短板,防堵可能发生乱象的诸多漏洞,促使整个互联网个人信贷市场朝向更加健康、合规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个人贷款成为金融机构争相竞逐的业务,但同时也催生了消费信贷过度营销与发展、暴力催收等恶性事件,亟待监管层规范。

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明确互联网贷款应遵循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原则,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对于资金用途亦做出明确限制,如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同时对催收进行规范,可外包第三方但不能针对无关第三人,暴力催收零容忍。

科技的日新月异改变了诸多行业的发展模式,受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影响,近年从银行这样的正规金融机构到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信贷平台(不少是此前的P2P转型),纷纷将个人消费信贷视为业务“富矿”不断挖掘。整个流程基本上在互联网上完成,借款者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工作等基本信息,即可快速获取一定金额的借款金额。

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2018年末,全国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7089.4元,同比增长19.54%。2019年四大行保持平稳增长,但中小银行仍增速迅猛,如西安银行2019年个人消费贷款增速高达90%。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借贷平台,同样吸引了众多信用较低的客户,包括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金融公司,如花呗、借呗、百度有钱花等,以及赴美上市公司趣店、360金融、玖富,均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放贷。

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与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但也引发了诸多反思。比如说,消费信贷的借款人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年轻人,诱导他们提前消费对个人前程而言未必是好事;另有部分借贷者将资金用来买房、炒股,这对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此外,个人数据买卖,银行等机构普遍将催收外包第三方并由此导致暴力催收、殃及第三人甚至借款者自杀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更是健康社会不乐见的。

鉴于此,《办法》有针对性地就近年消费贷乱象进行规范。如规定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20万元,就是防止各金融机构对单一客户争相放贷,授信过多。一是防范消费贷不良率提升,今年一季度,各大银行信用卡、消费贷款不良率均有所抬头,如招行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的一季度逾期率分别是4.13%、2.02%,较2019年末上升1.40、0.52个百分点;二则过多的信贷授权,对于自我控制力不高的年轻人,并非好事。

至于个人消费贷不得用于购房、炒股,以及不得暴力催收和殃及无关第三人,其实是近年乱象频发之后,业界一直在呼吁的,此次《办法》吸纳并以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日后便有章可循。

需要指出的是,不只是商业银行,凡是从事互联网贷款的平台,特别是不少P2P平台转型的网络贷款机构,无论资金来自金融机构还是其他方式筹集,都应该严格落实个人授信额度不超过20万红线等相关规定,不让互联网贷款治乱出现盲区。

总体而言,针对近年互联网贷款野蛮生长过程中的乱象频出,有必要尽快补齐政策短板,防堵可能发生乱象的诸多漏洞,促使整个互联网个人信贷市场朝向更加健康、合规的方向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