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陆续公布开学复课的日程安排,家长们的急切心情放松了许多,可谓“万兽归笼”、喜大普奔。其愉悦之心境就像朱自清在著名散文《春》中所描绘的那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四个多月的史上最长“寒假”无疑让家长十分焦虑,大致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担心孩子学业受到影响,网课毕竟不如现场教学的效果好;二是,担心长期的封闭,孩子们不与老师和同学接触,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三是,家长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
现在好了。5月13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努力推动大中小学全学段全面复学复课,加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加快”两个字岂不令家长们欣欣然而奔走相告?
在一定程度上说,复学复课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体现地方敢不敢担当的问题。
社会问题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经济问题,最简单地说,如果不能全面复学复课,“新常态”就很难建立起来。人不可能一边在工作岗位上,一边还要想着在家的孩子:网课上了吗?中午饭吃得怎样?在这种心境下,工作效率就很难真正发挥出来。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11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启动返校复学工作,学生复学人数10779.2万,复学比例达到39% 。这一数据与在校学生总体规模相比还是偏低。现在,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复产复工,复学成为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
地方对复学复课采取谨慎态度可以理解,因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地方担心类似吉林省舒兰市的事件发生,该市高三、初三学生在复课之后,因为疫情加剧被迫重新回到家中。
现在,一些地方对复学采取谨慎或者是过于谨慎的态度,理由是对疫情的担心,是出于守土有责的考虑,实质是缺少担当的勇气,害怕一旦出现疫情反复,自己会被问责,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做了工作了,出了事你问责不到我。
在复学复课问题上,不能盯着类似舒兰市那样的局部而忽略大局。当前,抗疫形势持续向好,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其实,复学复课就是经济社会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复学复课怎么实现经济社会的正常循环?
根据教育部的信息,截至目前,当前整个教育系统2.78亿学生加上1700万教职工中,仅有1位确诊病例,在进行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4人。这个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从这一点上说,加快复学复课是有基础条件的。
当然,复学复课还需要“严”字当头。在复学复课的同时,要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节点、重点事件,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巩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加快推动卫生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建设。现在各地都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只要“严”字当头,加大防范力度,加快复学复课是可以实现的。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眼睛只盯在那一片树叶上,显然是不可取的。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一些地方国补暂停,可通过加快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资金分配等方式弥补地方国补资金缺口,并考虑后续增加国补资金额度。
有心“抄‘苏超’作业”的地方千万要避开这三大陷阱。
专家普遍预计后续专项债会快速发行。一些省份提出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新增专项债全年发行任务。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压缩民生支出,削减教师、公务员工资和加剧拖欠企业账款,反之正是为此腾出财力。
随着前期2万亿元化债额度发行近尾声,在中央部署下,以及应对关税战冲击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专家普遍认为后续新增专项债发行将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