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大代表孔发龙:要多方面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支农支小

第一财经 2020-05-22 20:44:27

作者:陈洪杰    责编:于舰

2019年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3万亿元。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228家,占全国银行业法人机构总数的48.4%;资产总额35.6万亿元,存款余额24.8万亿元,贷款余额18.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银行业的12.3%、15.4%和11.9%,在银行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孔发龙称,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但由于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少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仍居高难下。当前,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仍面临较大困难,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更多政策倾斜与支持。

应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3.90%,拨备覆盖率128.16%,资本充足率13.13%,主要风险指标整体达到监管标准。

孔发龙称,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仍面临较大困难。具体来看,主要包括风险化解压力较大、风险抵补能力不强、风险处置手段单一等问题。

对此,孔发龙建议,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根据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所占比重,在监管评级时放宽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

孔发龙建议,银保监会要调低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非自用不动产超过法律规定处分期的资产风险权重,解决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接收抵债资产化解不良贷款的后顾之忧;人民银行对普惠型小微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的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现行标准减半收取存款保费,切实减轻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财务负担,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孔发龙还建议,银保监会要放宽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能参与本省范围内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限制,允许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跨省对接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开展批量转让业务,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效率。

同时,建议银保监会考虑扩大金融机构批量转让不良资产范围,将个人经营性贷款纳入可批量转让范围,拓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要充分考虑单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体量普遍偏小、风险处置手段相对单一的实际情况,放宽相关监管政策门槛和限制,允许和支持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联合出资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能力。

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增强支农支小能力

2019年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银行业的29.3%和24.1%。作为普惠金融主力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难题,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能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补充难,存款组织难,主动负债难和稳住客户难。

孔发龙建议,要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人民银行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的支持力度,降低用于央行票据互换操作的银行永续债发行主体必须满足资产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条件要求,扩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外源资本补充渠道。

在调整资产风险权重上,要对1000万元以下小微贷款风险权重由现行的75%下调为50%,切实降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占用,提升其信贷投放能力。同时,按照实质穿透原则,将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放在省联社并通过省联社存放在人民银行的集中清算资金的风险权重,由目前的100%下降为0。

在增强主动负债能力上,要放宽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MPA评分标准在C档以上方能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的限制条件,并适时推出乡村振兴专项再贷款,增加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低成本央行负债的可得性。此外,建议创设类似于央行票据互换操作的专门货币政策工具,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行支农支小专项金融债提供增信支持,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升主动负债能力。

另外,应该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小微企业,建议比照小型微利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所得税税率由现行的25%降至20%,进一步减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税收负担,增强其让利实体经济的能力。

孔发龙还表示,应支持理财业务发展,建议调整理财子公司必须由一家银行控股的政策,允许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联合出资设立理财子公司,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