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代表委员建言:破除唯论文导向,破除“SCI至上”

第一财经 2020-05-25 22:47:14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杨小刚

葛均波表示,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的体制,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

“破除‘唯论文’,并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写论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反之则容易滋生诸如买卖论文的不正之风,让学术不端人员有机可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科学界和学界的代表委员都提到了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他们还鼓励将更多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以提升中国科研的影响力。

破除“SCI至上”,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疫情暴发之初,我国就涌现出大量有关新冠病毒和疾病研究的论文,论文作者既包括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医生,也有相关疾控部门的人员。这些论文为全球应对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基础科研产出提速的同时,学术严谨方面的短板也被暴露出来。

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调对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葛均波

对此,葛均波表示,除了破除“SCI至上”,还须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SCI是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但SCI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贡献和影响。近年来,SCI指标在国内被不断夸大、滥用,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

“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成为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正是这种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的体制,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

另外,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SCI论文数量,忽视了对论文质量、价值和实用性的要求,很多论文都是跟风或追求热点,且实用价值不足,不能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导致了我国科研的原创性和实用性不强。

对此,葛均波院士建议,加大力度严惩贩卖医学论文的行为。此外,还应该更加重视对论文创新价值、学术含金量的评价,以及对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考核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建议:“要把科技评价的重点从数量转到质量上,同时应该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真正发挥同行专家作用。”

加强国内学术期刊建设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推进和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鼓励和提倡科研工作者将重要的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疫情期间,大量国内的论文仍然投到了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比如疫情暴发以来,在《柳叶刀》上发表的500篇以上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科学家团队撰写的。

“疫情期间,很多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我认为要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尽可能把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对此表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价数据研究室的数据,截至2019年,被SCI收录的国内主办的期刊数量虽然达到了217种,但仍仅占SCI收录期刊总数的2.3%,且处于SCI划分的影响因子最高的Q1区的期刊仅有40余种,占总数的0.6%。这表明国内的SCI期刊总数较少,且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有限。

葛均波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异化。”他建议,加强对现有已初步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进行全面支持,包括资金、人员编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奖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并鼓励科技工作者将优秀文章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传播。

而要让更多科学家将论文投在国内期刊上,首先需要严格规范国内期刊的出版,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扶持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提倡国内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进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

此外,建立一个全面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数据库也很重要,包括科技成果的认定信息等,为进行全面、客观的科研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和参照。

让世界听到中国科学家的“更强音”

疫情期间,每天都有大量的研究被发表在不同的国际学术网站上,有些经过了同行评审,但还有更多的是没有经过同一领域专家审查的。这些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发表在预印版科学网站上的目的,是为了在疫情期间让人们更快地了解科研的最新进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搭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在短短3个多月内就发表了900多篇新冠肺炎论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等高度关注,并将平台论文和链接加入他们的资源库,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经验,提升了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但要提升中国学术和中国学者在全球的影响力,关键并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能否真正让世界听到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博士5月1日在书面采访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学家发表论文并不等同于能够在国际科研合作中发挥领导力。我们真心期待中国科学家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霍顿博士表示,中国科学家应该通过参加更多国际科研项目来发挥影响力。“过去20年中,中国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受益于过去20多年来中国对科研领域的投入。但是我认为,中国科学家和医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能够改变世界未来发展格局的国际性项目中,在世界上发出‘更强音’。”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