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丨中科建设700亿债务反思:国企改革仍有不少“灰暗角”

第一财经 2020-06-23 14:08:08 听新闻

作者:宋文阁    责编:任绍敏

中科建设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分析其债务雪球滚大的过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多年来学界所呼吁的国企改革目标被漠视破坏的过程。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下称“中科建设”)的700亿元债务黑洞,笔者多年研究国企改革,读来尤觉触目惊心。怎样避免出现下一个中科建设,怎样促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仍值得研讨。

中科建设原本规模并不大,短短几年在资本市场疯狂融资700亿元,然后土崩瓦解,引发了债权人的恐慌,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金融债务窟窿。在国企改革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健全的今天,仍然发生了这样的丑闻,说明国企改革仍有不少遗漏区域、灰暗角,国资国企改革依然需要不断推进深化。

中科建设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分析其债务雪球滚大的过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多年来学界所呼吁的国企改革目标被漠视破坏的过程。这一案例足应引起国家出资人机构、国有企业董监高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总体来看,如何把握好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出资人职责定位问题。国有企业出资人应该牢牢把握至少三大职责:股东职责、监督职责、党建职责。在中科建设的案例中,在股东职责方面,作为股东,竟然长期不知道中科建设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财务情况,具体体现为清产核资工作多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党建职责具体体现为以党建为引领,党委与企业法人治理的融合,党委的决策前置,发挥好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一些国企的运行,在这方面比较模糊,中科建设也在其中。

其实中科院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国企运营和监管体系,即“国科控股”平台,旗下曾有联想集团等著名企业。而中科建设独独脱离此体系,委实令人费解。可见,重申出资人职责定位,尤其是加强国资监督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尤为重要。

二是集团管控和子公司管理机制问题。集团管控是国有资产监管最重要的抓手,子公司的投资、采购、营销、管理、人力资本等重大业务问题,都要通过集团管控来完成。

目前,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高度重视集团管控,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规则文件,有的还聘请高水平的咨询机构,共同对企业内部控制、合规、风险管理等作出一系列规范,取得了很好的管控成效。

中科建设算得上一个反面案例,子公司股权不清楚、到处都是挂靠(这也是工程建设领域通病),子公司管理失控、失范、失灵。据媒体报道,公司进入破产预重整阶段后,400多家下属企业中,居然只收回了89枚印章、57份证照。探究挂靠问题本质,无非是出租央企信用(中科院的金字招牌),换来的只是租金和经粉饰的财务报表,而虚假的财务报告又被用于下一轮融资扩张。

集团管控能力如何优化提升,是国企运营管理者需要永远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是“三重一大”等重要决策的适当性问题。重大决策怎样做出?资金使用、人事任免、重大项目等决策,是否需要上报批准?中科建设的一言堂已经酿成大祸,这足以让后来者警戒。决策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这方面,国企还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国家倡导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混合之后,董事会能不能依法依规规范决策,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中科建设事件还反映出整个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科建设为了扩大融资规模,恶意利用会计准则,随意调节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按说这种粉饰财报的技术并不高级,然而遗憾的是,相关机构并未进行任何干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居然也统统充耳不闻。如今,高达700亿元的烂摊子、2000多名债权人,难道只是中科建设一家的责任?

媒体的职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早在2015年,多家媒体就在质疑中科建设的大举收购行为,并列举其子公司在融资过程中的若干疑点。然而这些报警并未引起应有的警觉。相反,中科建设继续飞奔,变成了一头融资怪兽。事后来看,如果有人听取市场警报,这一闹剧或许可以避免。可见,加强“三重一大”重要决策机制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现代制度,强化决策的科学性、适当性、合规性,显得尤为必要。

今年全国两会再次强调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对中科建设,或可考虑以化解巨量金融债务以及破产重整为契机,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合格的产业或战略股东。对于中科建设存在的多家挂靠公司现状,还可以考虑索性解除挂靠,通过债转股,引入民企投资,健全规范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或许可以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目前,中科建设已经进入破产预重整阶段,建议将其从中科院移交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或者可以由国务院国资委授权上海市国资委处置或托管,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进而推进下一步工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教授、国企改革专家、《混合所有制的逻辑》作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