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临港新片区2035年什么样?“总体规划”透露了关键数据

第一财经 2020-06-23 15:16:40 听新闻

作者:胥会云    责编:杨志

到本世纪中叶,新片区建成国际上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

2035年,临港新片区主体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约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万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少于上海全市的1/3……

6月23日起至7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下称《总体规划》)向社会公示。其中披露了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等关键数据和信息。

临港新片区规划范围873平方公里,其中,主体部分为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地区,面积约819平方公里,以及小洋山岛区域(约26平方公里)、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约28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50万人

到2035年,新片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250万左右,人口结构以年轻化、国际化、高学历、流动性为基本特征。

《总体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人才汇聚高地,加大对顶尖科学家和跨境贸易服务人员、跨国合作科研人才、海外来华落地的高端科技企业家等“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力度。

同时,基于新片区人口结构特点,规划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上应给予一定弹性预留。

从居住的角度,《总体规划》提出,按照实际人口居住需求,适当考虑境外人口的居住需求,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的规模,确定住宅用地的开发强度,确保城镇住宅可持续建设。

针对人才结构特点,新片区要提供多元住宅产品。其中,面向顶尖科学家等高端人才,量身定制精品住宅与乡间特色住宅,打造顶尖科学家社区等国际未来社区。面向主导产业从业的青年人才,探索地铁上盖开发新机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供应高品质人才公寓、单身公寓、创业LOFT等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提供适合家庭居住的多种住宅产品,适应不同类型创新人群的多层次住房需求。

新片区要建立“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结构,加大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先租后售、租售并举等住房保障制度,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5%。

2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新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91.83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将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供给,提高产业用地绩效。加强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合理配置城镇居住用地,提供多元住宅产品,确保保障性住宅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要保障七大前沿制造产业空间,规划临港重装备产业基地(含泥城)、临港奉贤园区产业基地(含平安)以及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大飞机总装产业基地。

七大前沿制造产业集群

聚焦制造业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沿制造产业集群。

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七大前沿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发展的“点火器”,引领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联动和协调发展。

七大前沿制造产业集群分别是:全产业链融合的集成电路、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面向高端前沿的生物医药、集成创新驱动的民用航空、深度跨界融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体现尖端硬核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循环价值引领的绿色再制造。

同时,提升机械加工、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设备、高新电子等既有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能级, 进一步发展壮大地区制造业基础。培育并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以新兴产业带动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高质发展。

11个片区

从空间布局来看,新片区共11个片区,其中主体部分9个片区,以主要生态走廊为界,包括主城区内4个片区和周边5个片区。

主城区内4个片区分别是:

滴水湖核心片区,面积约72.09平方公里,规划形成新片区中央活动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和生活居住区三大功能分区;

先进智造片区面积约139.73平方公里。规划形成特殊综合保税区、重装备产业园区和临港奉贤园区三大功能分区;

综合产业片区总面积约42.44平方公里,规划围绕滨海森林公园,形成北部、西部和东部三个科创、居住融合的功能分区;

新兴产业片区面积约89.15平方公里,规划形成书院、万祥两大功能复合分区。打造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试验功能。

主城区周边5个片区,包括海湾特色功能片区、奉城宜居片区、绿野乡美片区、青村水韵片区、金汇居住片区。

另外2个片区是小洋山岛和浦东国际机场南侧片区。其中小洋山岛片区为小洋山岛全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规划成为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枢纽港和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物流贸易型枢纽港。

浦东机场南侧片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着重打造航空产业功能区和国家临空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航空制造+航空服务”双链融合的航空产业集群。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少于上海全市的1/3

新片区要建设衔接内外、陆海空联动的国际开放枢纽门户。推动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升级,形成陆海双向开放的立体综合运输走廊,构建功能完备和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依托顶尖科学家社区,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营造开放创新、多元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

到2035年,部分具体指标为:货物平均通关时间要小于5分钟;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比重高于上海全市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左右;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20%;从新片区主城区到浦东国际机场/虹桥交通枢纽的平均时间为15/60分钟。

 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角(2019年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2025、2035、2050规划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5年,新片区经济规模大幅跃升,经济密度明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开放型经济功能显著强化,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功能框架和制度框架;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基本实现职住平衡,初步构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框架形态。

到2035年,新片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达到世界一流,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常住人口规模达250万左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一流滨海城市。

到本世纪中叶,新片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上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