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斗28纳米芯片规模达亿级 上海企业覆盖全产业链

第一财经 2020-08-03 17:12:50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刘佳

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均支持北斗功能,支持高精度应用的手机已经上市,未来将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8月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斗系统28nm工艺芯片已经量产,用户规模达亿级,此外北斗系统22nm工艺芯片即将量产。消息公布当天,北斗星通股价涨停。

他还表示,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均支持北斗功能,支持高精度应用的手机已经上市,未来将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国产化率提升成本降低

“我们的28nm工艺芯片的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中国企业参与进来还可以大幅降低价格,现在最便宜的芯片不到1美元。过去高精度板卡价格在10万至20万美元,现在已经降至不到3000元人民币,企业还有利润,中国企业非常有积极性。”冉承其说道。

冉承其介绍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实现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他还表示,政府应向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把北斗产业链做大做强。

在北斗产业链上,出现了多家上海公司,包括华测导航、司南导航、复控华龙、移远通信等,业务覆盖芯片、模块、板卡和终端等。

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企业较早就开始发展芯片、模块等卫星导航技术,上海在全产业链和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又能辐射长三角区域,长三角一体化能够对产业链起到牵引作用。”

在位于上海西虹桥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已经建成了国内技术综合竞争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和最具影响力的“北斗第一园”。郁文贤表示,下一步产业界要去解决的问题是确保北斗导航的实用性,比如如何实现在任意场景下的定位导航。这依赖于场景标准体系的建立,场景图(高精地图)的绘制以及各种定位方法的融合,比如卫星导航定位、视觉定位、惯性定位、雷达定位和激光定位等等。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的新篇章。

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35 年前,把北斗导航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持续推进系统升级换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轨增强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量子导航、全源导航能力,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关注北斗创新应用

冉承其表示:“我们要多关注北斗导航系统未来的创新应用。只有利用更高精度的导航,才能提供更精准的位置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逐渐发展演变为物联网时代,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和行业。”

他介绍称,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相比,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优势,比如短报文服务功能,可以输入1000个汉字的信息;高精度应用覆盖中国境内3000个地面站,可以实现毫米级的应用,比如车道级的导航等,未来还将在防灾减灾、国际搜救等方面提供服务。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首先要解决系统的连续稳定高效运行,接下来要谋划未来发展。”冉承其表示,“比如低轨卫星的增强手段,以及厘米级的高精度应用网络。”他表示,随着定位技术手段的增强,未来卫星导航在水下和室内信号弱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并且能够向更远的宇宙深空探测方面拓展。

“未来国家建成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就是要跨物理领域的定位,这是一个以北斗为核心定位体系,把水下、室内和太空联系起来。”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北斗相关产品已经出口120余个国家地区、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经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和非洲等地成功应用。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员副院长、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卫星进入太空之后虽然无法变动硬件,但可以通过软件重构和在轨赋能来持续改进产品性能,就像手机App软件能升级更新一样。”

国家航天局官方资料显示,随着北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导航卫星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时只要改变有效载荷中的部分软件,就能实现新的导航功能,比如通过改变注入软件增加导航信号、改变信号频率等来解决导航信号不够用、信号质量不好等问题。

对此,郁文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软件可重构是卫星航天发展的趋势,硬件框架不变,通过软件不断对技术进行重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这家德国呼吸机企业,在上海看到世界工厂的潜力 | 海斌访谈

“美国企业的机会来了会扑上去,中国企业更不用说了。”沈立新表示:“我们不会非常激进。”

04-13 11:19

AIGC元年到来,AI进化的“奇点”是否将至——对AIGC的突破标志及突破方向的探究与分析

在许多人眼中,AIGC的元年已经过去,随着2024年2月16日Open AI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Sora的横空出世,2024年人类将正式进入AIGC时代。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抢红包到拍全家福,甚至面对亲戚的“灵魂拷问”……各种过年习俗和场景在互联网科技产品的赋能下,都或多或少带有AI大模型色彩。AI正在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底层技术,迈向工具性、普适化和工业化的“大应用时代”。

02-26 10:13

国产服务机器人“卷”到海外 供应链降本如何压低价格?

以送餐、酒店机器人为代表的国产配送机器人在价格上碾压海外竞争对手,背后是来自国内供应链的支持。

02-01 12:44

车规芯片仍有部分缺芯 谁在布置新产能?

业内人士称,汽车产业往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变,芯片供应还未跟得上节奏,芯片从大规模缺芯转向结构性缺芯。

01-09 17:40

从医疗器械看进博会催化力:进口产品争相国产化,本土企业出海更有底气

中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国际话语权在逐步提升

第六届进博会
2023-11-07 21:3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