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厦门特区40年:从海防小城到现代都市,着力克服小岛意识

第一财经 2020-08-25 21:31:03 听新闻

作者:林小昭    责编:任绍敏

尽管纵向看厦门在不断进步,但跟同类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厦门的短板和不足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心城市具有集聚效应,有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功能。

作为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40年来,厦门迅速从海防前线小城崛起为东南沿海的中心城市。

从海防小城到现代都市

在设立经济特区前,作为一个海防前线小城,厦门的城市规模小,工业和经济产值都比较低。

数据显示,1980年,厦门的GDP总量仅为6.4亿元,这一数据不到合肥的一半,仅为宁波的22%,苏州的15.7%,南昌的37.8%,武汉的12%,长沙的27.6%。整体来看,计划经济时期厦门沉淀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当时,厦门的城市规模也很小。“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厦门就中山路、思明南等几条街区。” 年过七旬的本地人张阿伯回忆说。

1980年10月,国务院在厦门岛北郊的湖里划出了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厦门在全国率先拉开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序幕。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工业区正式开工兴建。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131平方公里的厦门全岛,这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88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经过特区最初10年的艰苦创业,厦门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特区,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显示,至1990年,厦门实现GDP 57.09亿元,与合肥、南昌等城市已经相差无几。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到期,厦门和其他几个特区一样,面临着第一次转型。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表示,到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深入到了沿江沿边地区,原来特区所起到的经济体制改革或先行先试的试错、示范效应,就不是那么显著了。

不过,由于厦门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十分重要。1994年2月,中央确定厦门为副省级城市,为厦门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优势。这一时期,厦门引进了柯达、戴尔、太古飞机维修、林德叉车、TDK、ABB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为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支撑。

进入到21世纪后,厦门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5年其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在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突破了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至2019年达到了5995.04亿元,比1980年增加了936倍,经济总量居全国第33位。

近年来,国家赋予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大批创新试点任务,厦门正在推开一扇“新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四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来看,厦门尽管与深圳有着较大的差距,但相比珠海和汕头,优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厦门GDP接近珠海+汕头,一般预算收入更是远超珠海和汕头之和。

表1:4个经济特区2019年相关指标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告诉第一财经,厦门原有的基础很差,面积也比较小,人口少。另外相比深圳靠近香港,厦门主要是对台经贸,但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关系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厦门能取得目前的成绩,着实不易。

丁长发说,从设立之初到现在,厦门从一个小城发展到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GDP总量之外,从发挥改革开放窗口作用、吸引外资、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来看,厦门经济特区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

在城市建设方面,近年来,厦门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产城融合,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拓展形成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着力克服小岛意识,带动闽西南发展

尽管纵向看厦门在不断进步,但跟同类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厦门的短板和不足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心城市具有集聚效应,有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功能。中心城市平台的大小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与后劲。

目前我国的中心城市主要就是指一二线城市,北上广深之外,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重庆、苏州、天津等强二线城市正在逐渐向一线城市靠近,也是二线城市中的领军者。此外,郑州、长沙、宁波、青岛、无锡、佛山等也突破万亿元大关,西安、济南、合肥等城市正在向万亿大关迈进。相比之下,同处二线城市的厦门去年GDP尚未突破6000亿元,差距不小。

表2:中国城市GDP40强

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人才、科技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成都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衡量产业发展层次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去年厦门也仅有1928家,与杭州、武汉、成都等均有比较大的差距。

自2017年以来,武汉、郑州、西安、杭州、长沙、成都、合肥等兄弟城市发起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同时都在努力做大做强城市平台,相比之下,厦门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还有待提升。

“厦门还是太小了。”毕业于厦大、在当地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的周先生说,人才来到厦门,后续想跳槽的话,会发现选择面很小,这样很不利于厦门吸引人才。

由于厦门的经济体量比较小,较之于国内的同类城市,厦门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人才还是产业的集聚,都受到明显局限。王开明说,厦门的城市规模太小,总人口只有400多万,总面积也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产业链不够长,整体的产业配套不够完善。

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厦门实施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确立12条产业链群为主攻方向。目前已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航运物流、文化创意8条产业链群,规模超过千亿元。

“中心城市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丁长发说,如果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就难以带来人才的集聚。当前厦门虽然有8条千亿级产业链,但相比一些城市形成了5000亿元或者上万亿元的产业链,厦门的产业链发展差距很大。“比如厦门虽然很早就拥有戴尔,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笔记本产业链,后面很多笔记本电脑产业就布局到郑州、重庆等地。”

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厦门就被中央巡视组点名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对此,厦门市委提出,厦门将努力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经济特区服务全局的使命意识。着力解决市委弘扬特区精神力度不大,干部队伍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高的问题,着力克服“小岛”意识。

丁长发表示,厦门确实对周边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在福建发挥的龙头作用不够。原来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就不强。现如今,区域之间有极化效应,有些区域由于要素吸收得更好,产业链更强大,变成良性循环。而有些区域由于种种因素,反而更弱了。

“未来再过5到10年,这种影响就更大,因此厦门一定要有危机感,城市竞争,不进则退。”丁长发说,厦门要努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更好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王开明看来,厦门首先要实现岛内、岛外一体化发展,发挥港口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需要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尤其是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城市的产业互补性很强,要推动产业链在它们之间合理分布,分工协作。

去年9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在漳州召开。会议讨论通过《闽西南五市贯彻落实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的意见》《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陆路交通互联互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为了推动五市产业协作、经济合作,经共同协商,厦漳、厦泉、厦明(三明)经济合作区在会上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合作区未来主要合作方向和思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