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市盈率两倍于腾讯,海天味业股价走势投资者看不懂

第一财经 2020-09-02 21:44:49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胡军华

“海天味业(603288.SH)的成长逻辑我懂,但股票的逻辑不懂,所以一直在错过。”

“海天味业(603288.SH)的成长逻辑我懂,但股票的逻辑不懂,所以一直在错过。”9月2日,在海天味业盘中股价再度创出历史新高时,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当天,海天味业盘中的股价就一举攀高至199.98元,截至下午收盘时,公司股价报198.48元,涨5.19%,总市值达到6431.63亿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累计翻倍,市值累计增加超过3000亿元。公司最新的动态市盈率达到98.87倍,是港股“股王”腾讯控股(00700.HK)的两倍左右。

今年以来,A股的食品饮料板块,连同海天味业在内的部分个股股价表现颇为抢眼。近期,其他的消费股股价疲态有所显现,依旧表现强劲的海天味业股价是否也到了最后的狂欢时刻?

作为酱油行业的老大,海天酱油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197.97亿元,同比增长16.22%,公司约六成收入来自于酱油业务。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也达到115.95亿元,仍同比增长14.12%。

可以说,财务数据亮丽,是市场热捧海天味业的一大重要因素。

多年来,海天味业坚持“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这保障了公司充裕的现金流,同时也防止了坏账的发生。以2020年半年报为例,公司的货币资金达到了123.94亿元,几乎等同营收收入;应收账款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仅有0.45%,可谓A股调味发酵品企业中最低。

这种“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也有赖于海天味业在渠道上的深度布局。

在酱油行业中,海天味业的渠道覆盖处于领先位置。

2014年上市时,海天味业在县级城市的开发率约50%。上市后,公司就不断在拓宽自身的渠道网络。在2019年年报中,海天味业表示,公司的网络100%覆盖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中国内陆省份中,90%的省份销售过亿,且覆盖率逐年提升,覆盖范围与销值增长基本同步。

“目前海天味业的渠道可以下沉到五线城市以下,除了渠道下沉得很深外,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也很强,一旦有新的销售策略出现,他们可以很快地推广下去,这点让我很佩服。”一位酱油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目前仍不乏看好海天酱油基本面的,苏州新锦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曹卫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酱油属于必须消费品,而行业中的品牌企业,数量不多,未来行业的市场份额会趋向于这些品牌企业集中。“相比日本,我国的酱油酿造工艺有所不同,但价格低很多。因此,我国的酱油行业存有涨价预期。海天味业和其他企业相比,B端和C端的客户都走在行业前端,因此竞争优势更大。”

2019年,海天味业的酱油产量达到了224.17万吨,销量也达到217.13万吨。2020年3月,海天味业方面在上证路演中心路演时表示,随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明海天继续加大生产基地的产能改造,年产能增加40万吨;江苏海天也启动二期建设,目前已部分投产,年产能增加20万吨,产能配套适度先行。

除了海天味业,行业内的其他酱油企业也在筹划扩产。整个酱油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扩产潮趋势。如2020年8月28日,卡夫亨氏宣布总投资额约7亿元的阳西酱油生产基地投产,该基地预计每年可以生产20万吨成品酱油。另一家酱油生产企业中炬高新(600872.SH)今年3月份发布公告宣布,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美味鲜公司中山厂区技术升级改造扩产项目,项目完成后,公司可达到年产各类调味品及相关食品 58.43 万吨的生产能力(较现有产能提升27万吨)。

回到海天味业本身,2014年2月11日登陆上证所以来,短短6年多时间,截至目前,公司复权后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200%。如今关于股价是否走向泡沫化趋势,市场的担忧声音也在出现。

“现在优质资产都有些泡沫,这和市场资金充足以及利率下行等有关。不过,从长期来看,消费股还有空间,会穿越牛熊,但短期说不准。”曹卫文说。

私募人士吴国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海天味业的股价表现,是机构抱团使然,这种现象在市场震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等其他板块起来了,消费股板块行情可能会‘歇菜’。”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海天味业的机构持股比例达到67.51%,较一季度末提升了约1.22个百分点。

“不少消费股都泡沫化,但泡沫又是很难研究的。”上述北京私募人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券商在提示消费股的风险。如银河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不为创纪录的消费股再唱赞歌”。该券商认为,近期食品饮料持续走强,白酒、调味品等行业市盈率不断创近年新高,但创纪录估值意味着未来投资回报率下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