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化妆品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动作越来越频繁,不过如何抵挡内资品牌快速成长后,消费者选择平价替代的趋势?
9月10日,法国化妆品集团娇韵诗将其首个海外实验室落子在上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化妆品集团最大的市场,疫情发生后中国的消费能力回升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三四月就已经恢复正增长。” 法国化妆品公司娇韵诗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钟晓鸣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消费者有特定的需求,不仅在产品本身,也包括获取品牌信息和获取产品的渠道也会有很多样的要求。
他指出,高端美妆应对平价替代,仍是要回归产品本身。今日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国实验室与全球实验室的研究技术水平保持一致,这一实验室也正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了解亚洲肌肤需求和中国消费者诉求,并深入中国市场调研及开展产品功效的测试。
而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进入下半年后,娇韵诗集团在中国市场也是动作频频。6月,娇韵诗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升级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月,娇韵诗集团在上海静安新设娇韵诗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拓展强化电子商务业务布局。此次设立其首个海外实验室后,其法人实体还将申请外资研发中心认定。
欧睿数据指出, 中国美妆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达到4,858.6亿元,美容美妆产业日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除娇韵诗外,多家国际化妆品巨头释放将资源重心向中国倾斜的战略调整信号,纷纷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日本资生堂集团在其财报中透露,将与雅萌(YA-MAN)合资在中国成立新公司,计划到2030年成为以高端皮肤美容为核心业务的全球第一美妆企业。巴西美妆集团Natura&CoHolding SA则公开表示,公司正在寻求增加中国业务。
瑞典超过1万家企业开展对华贸易,宜家、爱立信、沃尔沃等瑞典企业长期深耕中国市场。
中方的态度是明确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始终向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资企业敞开。
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的企业较上年显著下降20个百分点。
⛪️地产洞察 ————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接下来在土地的投入、建设用地的配置方面,尽最大可能在不影响生态宜居的情况下,去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并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配置。 📊宏观慧眼 ————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打造资本市场的“中国品牌”形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合规及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培育优秀企业、强化品牌形象,鼓励引入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 🛒消费新声 ———— 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胖东来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企业文化、员工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关注。 📈市场点金 ————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4年下半年,从基本面角度,建议投资者关注央国企公司的转债。央国企转债的投资逻辑更加长期化,个券波动也较小,适合重点关注。 扫描下方二维码 看更多热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