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C+ | 艺术中国 大美大商

第一财经 2020-09-24 20:33:51

作者:董瑞    责编:沈晴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设立艺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经典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文化艺术传播及传承领域公益事业的发展。

前言:在国际环境下,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间捐赠作为资金来源。我国的艺术捐赠较西方发展晚,体系尚未健全。文物保护、艺术展览、交流、教育、研究、出版等公共文化项目存在开展工作的客观需求,但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设立艺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经典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文化艺术传播及传承领域公益事业的发展。

和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的接触始于2013年。当时在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就读,参与了“栗子的小衣橱”发起,并以志愿者身份陆陆续续加入了不少第一财经组织和策划的公益项目。在2019年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六周年的活动中,我和许多公益伙伴一起再度见证了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公益项目的推进及发展,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有温度的商业”和“负责任的公益”。

作为国内最早、最专业的艺术市场研究机构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运营方,上海惟典臻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联合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发起设立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艺术中国专项基金,致力于资助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专项设立以来,已有“不朽的书”、“艺术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西遇知美”等多个项目落地,涵盖艺术内容引进、文物IP创新,并通过艺术内容的再度提炼和传播,打破传统艺术内容的垂直性,把大美的中国文化融入发展成熟的商业社会中。

不朽的书:推广海外经典艺术图书

首个落地的项目“不朽的书”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优质艺术内容,推动艺术跨文化交流,保护艺术知识产权。项目第一期资助的是作家、艺术赞助人罗尔夫·E·斯特纳森所撰写的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传记《天才的特写:爱德华·蒙克传》(Edvard Munch: Close-Up of aGenius)中文版在国内的推广。

专项基金向出版方采购图书,并捐赠给学术机构、艺术机构、公共图书馆等。爱德华·蒙克是全球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他是1890年代象征主义运动的成员,更是1900年代初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在绘画、版画、素描、雕塑、摄影等方面的大胆试验,使他在北欧乃至国际艺术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呐喊》是当今全球认知度最高的艺术作品之一。在斯特纳森去世前,他将自己所有留下的作品、文献、日记都捐献给奥斯陆市政府,使得之后成立的奥斯陆蒙克美术馆拥有全球最大的蒙克收藏。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传记《天才的特写:爱德华·蒙克传》

专项基金资助推广的经典传记《天才的特写》,于1944年首次在瑞典发表,2004年《挪威日报》曾评论:“这一百五十多页的文字,或许是挪威文学中最优秀的传记作品。至少,它是描写挪威人的书中,最具个人风格、启发性和幽默感的作品之一。”该书堪称蒙克文献中的经典,已被译介为丹麦语、英语、俄语、德语等,中文版是其第8个外语版本。

艺术中国专项基金不仅传承这位艺术大师推动艺术公益的遗志,更看到了本土实际的公共需求和学术需求:一方面,国内公共美育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基于对印刷色彩、纸质等要求,艺术类出版物的印刷成本通常较高。这些因素导致国内优秀艺术出版物的相对匮乏。尚有许多世界经典艺术类书籍未能出版中文版,中文读者进行艺术研究和学习的资料范围受限。因此“不朽的书”希望能丰富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术资源,使人们获得更丰富多元的艺术研究和学习材料。

艺术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探索艺术传播的后内容时代

已于今年9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启动的项目“艺术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则将目光聚焦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媒体工作者。这群人是公共领域艺术传播的核心力量,他们将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活动以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呈现在千百万读者面前。工作坊第一期以“艺术传播的后内容时代”为主题,涵盖“后内容时代艺术媒体的困境与出路”、“线上、大数据与KOL介入下的艺术媒体”、“艺术写作工作坊”、“后内容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等专题。

9月16日,第一期“艺术中国”媒体公益培训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开始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内传统艺术媒体行业经历了新媒体冲击下的危机与变革。2015年,国内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艺术财经》杂志停刊;2016年,中国第一本国际化艺术杂志《芭莎艺术》,以及被《Wallpaper》评为“最具性格的中国杂志”的《新视线》也双双宣布停刊。当时不少人感叹:艺术纸媒的“冬天”就要来了。在纸媒被不断冲击的当下,艺术类刊物因其小众性和专业性,更呈现出艰难而复杂的生存状态。虽然新世纪以来一系列艺术纸媒陆续退出市场,但艺术纸媒发行量的减少并不代表艺术内容阅读量和关注度的减少,内容本身仍具有创造潜力。

变革后的艺术媒体面对的是全新的机遇:首先,传播量和传播效率不减反增,现在很多艺术内容通过虚拟的渠道传播,媒体资讯的送达不再受限于发行量或订阅人数,技术赋予了它们无边界、无限量传播的可能;其次,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介也更加丰富,当前的艺术媒体开始更多地以直播导览、线上展厅、虚拟路演等三维的、即时的、互动的方式传递资讯;再次,媒介与渠道的拓展带来的,是受众群体的多元性和参与度的提升。

在传播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读者或者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如何把握机遇创新内容创作的手法?如何精准有效地将内容传递到目标人群?如何在坚守报道原则和媒体职业道德的同时创造价值?这些成为了文化与艺术领域媒体人迫切探寻的问题。专项基金支持“艺术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的举办,目标是通过业内交流、跨界互动、经验分享、案例解剖、专题讲座等,帮助他们寻找可能的答案。我们特别邀请了学者、事件亲历者、潮头领袖和资深从业人员一起分析、交流、探讨行业的发展。我们的愿景是启发艺术媒体从业者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发现美好生活、传递艺术力量、建立文化自信。

西遇知美:创新文物IP,致敬敦煌守护者

除了艺术出版物的推广和艺术内容的传播以外,“艺术中国”也密切关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艺术中国专项基金”与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联合推出的“西遇知美”2020年度敦煌文创项目与文物研究保护单位建立对口机制,开展文物IP创新试验,拍摄文物宣传片,传播文物保护理念和知识。

艺术中国专项基金所支持的是“西遇知美”项目的第四季。本季聚焦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和讲解员们。他们不懈地钻研,辛勤地讲解,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们的工作传递着对祖国文化瑰宝最真挚的热忱与最崇高的敬仰。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和讲解员们

“西遇知美”项目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敦煌风格的艺术衍生品,以此展示并传递敦煌之美。为了向这两个群体致敬,项目设计两款丝巾,捐赠给敦煌研究院坚守在麦积山石窟及炳灵寺石窟的女性研究员和讲解员们,她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佩戴这款丝巾作为工作服的补充,用自身来传递敦煌艺术之美。丝巾既融入敦煌的色彩、线条,同时加入现代风格的设计,使其在传递古典美学和历史底蕴的同时,也体现当代视觉元素,碰撞出崭新的审美潮流。这两款丝巾以“飞天”的形象和概念作为设计灵感,借用设计的力量去诠释和表现敦煌艺术和精神之美。此外项目还将记录设计过程以及拍摄研究员、讲解员佩戴丝巾形象大片等方式进行传播,希望通过纪录片使更多人关注这两个人群,提升公众对敦煌艺术的兴趣的认知。

用艺术构筑美好世界是始终的追求

目前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旗下的艺术中国专项基金除了上述三个已经落地或在执行中的项目以外,另有多个项目正在密集筹备。

其中,“麦芒计划”拟围绕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双年展或艺博会举办的展览,策划各类适合公众参与的公益艺术教育活动,以公共美育鼓励人们欣赏艺术、学习艺术、参与艺术。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公众美育需求的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艺术机构参与公共教育活动。然而免费向公众提供的优质公教活动数量很有限,往往座无虚席,也常常出现报不上名的情况。举办更多、更好的艺术公教活动,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麦芒计划”旨在通过策划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使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筑巢计划”则将资助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建立工作室、参加展览等。项目拟与国内艺术院校、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对接,建立特约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指导甄选工作的开展。对入选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工作室进行租金、水电费、创作材料的支持,对跨国家、跨地区参加重要展览或顶尖学术交流活动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差旅、餐饮补助等,以确保他们创作和展览的顺利进行。

在国际环境下,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间捐赠作为资金来源。我国的艺术捐赠制度发展较晚,体系尚未健全。文物保护、艺术展览、交流、教育、研究、出版等公共文化项目存在开展工作的客观需求,但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相信艺术捐赠在本土语境中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我们也相信以发展艺术和服务公众为目标切实为项目做事,同样能在推动和深化本土艺术领域的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瑰宝,创新当代艺术生活内涵中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及有识之士与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艺术中国专项基金一起构筑大美商业!

(作者系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艺术中国专项基金发起人)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