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能源概念推升汽车板块,炒作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0-10-15 19:01:35

作者:齐琦    责编:黄向东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领域头部企业的优势会放大

短暂沉寂之后,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再掀高潮。受新能源政策利好、汽车需求传统旺季到来,10月15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集体大涨。

截至收盘,京威股份(002662.SZ)涨停,涨幅10.05%;江淮汽车(600418.SH)、川环科技(300547.SZ)分别收涨5.52%、11.8%,盘中均触及涨停。比亚迪(002594.SZ)收涨0.8%;宁德时代(300750.SZ)收涨0.55%,总市值达5558亿。另外,相关概念股方正电机(002196.SZ)大涨10.03%,收于涨停;大洋电机(0022495.SH)收涨1.29%;电池股天齐锂业(002466.SZ)亦收涨7.9%,盘中一度触及涨停。

一直以来,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既受到政策的支持,也是在传统燃油汽车逐步式微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一个新选择。不过,电动车整车性价比不高,锂电池续航里程受到一定限制等问题,在业内已是老生常谈,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仍存。

板块回暖

除了近期A股相关概念板块升温,下半年以来,新能源主题基金净值表现也集体回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区间涨幅达26.47%;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区间涨幅达21.99%;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ETF区间涨幅达27.28%。

行业消息面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再次发布调价信息,Model S降价至69420美元起售,降价幅度为2570美元。这是特斯拉一周内第二次宣布降价,两次降价合计5570美元。

美股方面,三大股指连续两日下跌的背景下,周三新能源汽车概念相对强势,其中蔚来收涨23.03%,小鹏汽车涨11.97%,理想汽车涨6.95%,特斯拉涨3.28%。

10月15日下午,工信部表示,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报批发布工作,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能源局将加大对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等共性问题的解决力度,并行支持“充电”、“换电”两种发展模式,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德邦基金股票研究部王立晟对第一财经分析称,最近新能源汽车板块涨幅较大,主要因为特斯拉降价将进一步加速新能源车的示范效应。相比25万~30万元价格区间,约70万~80万辆/年的汽车消费市场,20万~25万元区间的汽车年销量约250万辆/年,所以特斯拉Model 3降价将进一步打开自身销量的天花板,相关特斯拉产业链公司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

据乘联会数据,9月国内电动车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速超过80%,除了特斯拉以外,以比亚迪、蔚来、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同样增长迅猛。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三季度新增2.28万家,同比增长92.4%。

王立晟称,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业绩趋势同样向上,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叠加近期销量迅猛,预计产业链相关公司三季报会进入为期至少四个季度高增长阶段,这也进一步推高了新能源车板块的投资热度。

新能源车困局仍存

随着车市“金九银十”传统旺季的到来,整个汽车板块也受到了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以及周期性需求恢复的提振。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9月全国汽车销量256.6万辆,同比增长12.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3.8万辆,同比增长67.7%。

从数据统计看,公募基金对汽车股的加仓也较为明显。据财通证券数据测算,自今年8月以来,权益类基金开始大力加仓汽车板块,且加仓速度有明显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汽车板块10月以来的累计涨幅接近8%。

私募排排网胡泊对第一财经称,汽车股最受关注的是整体销量,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持续走强,随着销量同比明显提升,以及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披露,不排除汽车股有一波反弹行情的可能。

不过,在奶酪基金创始人、基金经理庄宏东看来,汽车周期属性比较明显,存在边际改善的机会,长期来看机会不大。传统汽车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汽车企业只有销量和市占率提升的逻辑,没有价格提升的逻辑。

由于当前新能源汽车存在整车性价比不高、锂电池续航里程受到一定限制等问题,天风证券研究认为,市场化竞争格局下对技术、研发、成本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领域头部企业的优势会放大。

胡泊称,当前新能源汽车还受制于诸多短板行业无法实现广泛应用,且有的龙头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还依赖于政府补贴,并未实现盈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