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顶尖科学家大会“宇宙觅音” 探寻量子奥秘和“外星人”

第一财经 2020-10-25 20:50:56

作者:钱童心    责编:胡军华

尽管大多数科学家相信银河系当中会存在外星生命,但大多数科学家相信这些生命可能是微生物或者细菌。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剩下不到一周时间。

本届论坛将邀请到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近140位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出席。

多名受邀诺奖得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对疫情下的“云端会议”非常期待,将共同讨论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共同命运。

外星生命探索出现新突破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的疫情是最大的黑天鹅,我们无法来到现场参加会议有些遗憾,但是通过云上会议的方式,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在目前的形势下,全球更加需要各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马约尔在今年的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将会参加一场“宇宙觅音”的太空峰会。其他参会的天文物理学家包括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以及2019年与马约尔教授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迪迪埃·奎罗兹(Didier Queloz)。

马约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天体物理学未来几年还将引来非常激动人心的发现,并有望继续成为诺贝尔奖的主题,比如银河系中黑洞的影像图。

今年人类在天文物理学方面有多项重大突破,其中包括在探索外星生命方面的新发现。上个月国际科学团队发表研究称,在金星上找到了生命的“标记物”——磷化氢,首次推测金星可能存在过生命。

今年7月,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发射,中国火星探测器的发射,为人类理解太空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此,马约尔表示:“这从技术上说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意义重大。”

马约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学家下一阶段将会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我们试图通过发射卫星来探测系外行星上的生物标记,从而回答是否会有外星生命的问题。”

奎罗兹教授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留在地球表面的标记物都可以成为外星生命研究的素材。最近我们看到生命起源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这能从化学分子层面帮助人们理解生命必需的元素。”

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还邀请到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教授参加。格罗斯教授表示:“宇宙探索一方面是无限广袤的,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微观层面研究极小范畴内的物质能量和时空,这是两方面的探索,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尽管大多数科学家相信银河系当中会存在外星生命,但大多数科学家相信这些生命可能是微生物或者细菌。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Adam Riess)教授因为发现宇宙“暗能量”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斯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人认为外太空可能有微小生物的说法倒是可以被接受。”

里斯表示自己仍在坚持暗能量的研究,因为只有了解暗能量,才能了解宇宙。“宇宙中有70%以上的物质都是暗物质,通过研究暗能量可以更好理解宇宙的命运和起源。”

他表示,现在在物理学中有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通过理解暗能量就可以找到这两个理论的交叉点。在这方面我们希望未来十年可以取得一些进展。”

中国引领量子科技发展

第三届论坛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峰会是量子物质峰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将与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以及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等探讨量子科技方面的新进展。

10月16日,量子科技迎来重大利好。国家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量子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涵盖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等领域已经取得巨大突破,并走在世界技术的前沿。过去十几年,中国研发生产的量子器件已经销往欧美国家。

今年5月,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综述性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现实器件的安全量子密钥分发”的长篇综述论文。潘建伟等研究人员指出,过去三十年里,量子密钥分发(QKD)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发展。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现实条件下量子密码的安全性已经建立起来。这篇综述中所涉及的技术理论和实验,将为量子密码的广泛应用以及标准化制定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教授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浦江论坛上表示:“量子计算的原理是清晰的,但技术工艺仍然需要不断进步,突破一定的技术门槛,才能真正进入应用,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