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金、支票和自动取款机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内,支付方式正在被数字化重塑,向着更高效、更快速和更方便的趋势转变。
国际清算银行(BIS)基于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红皮书统计数据的最新研究发现,自2012年至2019年期间,超过一半的CPMI经济体更多地使用了数字支付方式,包括直接扣款、信贷转账、卡和电子货币支付,而减少了实物支付工具的使用量,尤其是从自动取款机上拿到的现金取款。
CPMI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瑞典、巴西和新加坡等数十个经济体。
支付正变得更加数字化
根据BIS的研究,自2012年以来,一些经济体“轻现金”的特征愈发明显。在CPMI经济体中,从2012年到2019年的报告期内,流通中的纸币价值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增长了14%,而硬币与GDP的比例则下降了5%。譬如,瑞典的现金使用量占GDP的比例仅为1%。不过,虽然数字支付增长迅速,但现金以及支票等纸质支付工具在一些经济体内仍然是重要的支付手段。在超过一半的CPMI司法管辖区,“现金仍然是王者”,其流通量仍在持续增长中。
BIS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9年,CPMI经济体内的平均每年数字支付次数从2012年的人均176次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303次,增加72%。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实体支付的使用量在报告期内平均下降了约30%,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实体支付的使用量则在持续增长。2019年,最常使用的数字工具是卡支付,CPMI经济体的人们每年用借记卡和信用卡购物的价值高达15万亿美元。
此外,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不仅仅是通过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实现的。数字技术使消费者能够使用高效、更快和更方便的支付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CPMI司法管辖区推出快速支付系统,在报告期内,平均每人的快速支付交易数量持续增加,使用非接触式卡支付和远程(如未持卡)支付变得更加流行。在2019年,CPMI司法管辖区的居民平均每人进行了65次非接触式卡交易,比2017年多出约三倍。
在线支付方面,增长率的分化也十分明显。在美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电商收入占GDP比重超过1.5%的国家,居民每人每年在线支付次数超过75次。处于较低水平的是南非和墨西哥的居民,每年的网上支付次数不到5次。
疫情将加速当前数字支付趋势
根据BIS的研究,新技术也在改变取款端的形态。随着数字和移动支付的兴起,传统的取款端网络变得不那么密集,而商店的收银台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银行分行和自动取款机,比如以借记卡交易的形式允许客户从他们的银行账户中存入/提取现金。在整个CPMI辖区内,2012-19年间,每百万人的银行分行数量下降了约13%。在CPMI的发达经济体中,每百万人的自动取款机总数也出现了类似幅度的下降。同期,销售点(POS)终端机的密度则几乎翻了一番,发达经济体每千人有34个POS机,新兴市场经济体有20个。
BIS称,尽管报告期截至2019年,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很可能会加速当前数字支付趋势。有几项研究已经或正在研究该流行病对支付的影响,社会疏离措施、公众对现金的病毒传播的担忧以及电子商务活动的激增正在加速数字支付的使用,并可能对未来产生结构性影响。
AI技术不但能在药物靶点筛选、适应证预测等环节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一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投入也能确保药械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浙江省中医院早在1968年就开始参与浙江省首批援非医疗队。2023年,该院在向纳米比亚鲸湾医院派驻期间展开医疗合作,援助了重症医学科以及影像科。
百货零售企业2024年业绩出现分化,新世界、百联股份实现业绩翻倍,国芳集团业绩下滑超60%。
坚持向“数字化”借力,当好内容端的“转化器”、需求端的“传感器”、体验感的“倍增器”,加快构建与新的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