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马太效应下,如何挑选合适的基金?

2020-11-05 14:56:34

作者:饭统戴老板    责编:张健

二是公募基金市场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存量资金博弈格局,真正迎来了增量资金入场,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尤其是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一路攀升,成为近两年各类基金中的一枝独秀。基金行业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资金越来越向头部公司、明星基金经理集中,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市场上154家基金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总规模合计为5.73万亿元,而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2.80万亿,几乎占据了整个公募权益规模的半壁江山;同时,权益管理规模在千亿以上的基金管理人一共有19家,数量进一步扩容,主动权益基金合计规模为4.10万亿元,约占总规模的72%。

最近市场上,有两个现象很值得思考:

一是新基金发行市场上,爆款基金层出不穷,且“头部效应”越发明显,每一个爆款基金背后,知名基金公司和优秀基金经理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基金筛选的角色,市场的话语权显著提高。

二是公募基金市场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存量资金博弈格局,真正迎来了增量资金入场,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尤其是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一路攀升,成为近两年各类基金中的一枝独秀。

基金行业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资金越来越向头部公司、明星基金经理集中,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虽然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会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抱团、催生市场局部泡沫、市场有效性降低等。

当市场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头部机构、核心资产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未雨绸缪,挖掘未来更有爆发潜力的“黑马”基金或者基金经理呢?

最近两年,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迎来了连续的业绩大年,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攀升,这个过程中,头部基金公司成为最大的赢家。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市场上154家基金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总规模合计为5.73万亿元,而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2.80万亿,几乎占据了整个公募权益规模的半壁江山;同时,权益管理规模在千亿以上的基金管理人一共有19家,数量进一步扩容,主动权益基金合计规模为4.10万亿元,约占总规模的72%。

换句话说,19家头部基金公司已经掌管公募基金中近70%的权益资产,剩下的130多家基金公司分享剩下的约30%的市场份额,而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低于10亿元的基金公司多达32家,基本上处于陪玩的角色。

强者恒强、赢者通吃,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寡头垄断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样的趋势,还体现在基金经理身上,明星基金经理的地位和号召力空前提高。

Wind数据显示,在管基金总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一共有120位,其中管理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有48位(剔除未独立管理基金的年轻基金经理),合计管理规模为1.74万亿元,占整个公募权益资产的比例为30%。市场上一共有2329位基金经理,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也超过一半。这相当于3%的头部基金经理,管理着30%的公募权益资产。

有些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上涨速度令人乍舌。与二季度末相比,茅炜、张坤、胡昕炜、王宗合、刘彦春、傅友兴等多位基金经理三季度规模增长在百亿以上,其中,汇添富胡昕炜规模增加最快,单季度增加354亿元,原因在于他7月初发行了一只规模260多亿的巨无霸新基金。张坤三季度规模增长也很多,除发新基金之外,老基金也获得大举申购。

随着资金、资源不断向头部公司和优秀基金经理倾斜,也改变了整个公募行业,优秀公司和基金经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规模不断膨胀,个人管理规模千亿不是梦。公募行业呈现出的马太效应,也彻底改变的二级市场的生态,资金集体抱团核心资产,通过基本面选股的逻辑,将长期影响着资金流向和投资者行为。

在这种行业格局下,挑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或许是普通投资者最稳妥的方式。不过,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越是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越大,单只产品过300亿元、200亿元的并不少见。但众所周知的是,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敌人,规模越大越难获得超额收益。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多达56只,其中16只为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几乎都是限额配售的爆款基金。

不难发现,这些基金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均由明星基金经理掌舵,每一位基金经理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咖;而且,规模过百亿的多只基金由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情况也不少,比如张坤、谢治宇、刘格菘、李元博、劳杰男、胡昕炜、归凯、傅友兴、董承非等,莫不是如此。

从业绩来看,截至11月3日,这56只基金年内回报平均值为47.44%,40只老基金年内均获得了正收益,其中吴兴武管理的广发医疗保健股票年内收益最高,达到86.38%;年内收益超过50%的基金多达23只。

可见,百亿规模的基金整体收益不差,并没有因为规模过大导致业绩明显下滑。不过,这样的表现似乎不难解释。由于规模较大的基金,出于流动性考虑,对大盘股有明显偏好,资金继续抱团核心资产或是业绩亮眼的主要原因。

但是,核心资产一直涨也不太现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个股估值越来越高,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同时由于基金规模的增长,以及市场对核心资产投资价值的充分挖掘,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很大。

不得不说,不少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太大,而个人能力赶不上规模增长的速度,有些甚至是靠押注某一赛道的极端风格获得大量资金申购,对风险控制缺少清醒认识。对于这些基金管理经验尚浅但规模庞大的基金经理而言,他们限制的规模难免有“虚胖”的成分。

动辄几百亿的超大规模,增加了基金经理的管理难度。所以,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会选择分红,主动给基金瘦瘦身;但有些却选择买买买,继续无视风险。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之下,投资者面临着一个难题:是继续买规模臃肿的明星产品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潜力“黑马”呢?

诚然,规模大的基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认可。挑选基金时,优先选择知名基金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尤其是代表产品,依然是最可行的方式。

但是,在选择时,并不是规模越大的基金越好,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差,调仓换股的灵活度就会下降,尤其是一些小盘股,能买的数量十分有限,即使个股表现很好,但是由于“双十”规定和流动性新规的限制,导致持有市值占总股票资产的比重很小,最终对净值的贡献也比较小。

相比之下,规模更小的基金,灵活度更好,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当然,规模太小的基金也不行,太小可能存在清盘风险;如果基金清盘,投资者只能被迫提前赎回,损失的将是时间成本。

所以,在买基金时,不要去追爆款、追规模过大的基金,最好选择规模适当的基金,比如10-50亿元之间的产品,规模不大也不小。同时,持有的股票基本面好估值又合理的为佳。

若是规模已经很大且持仓结构不合理,建议另辟蹊径,毕竟市场上还有很多优秀的中生代、新生代基金经理没有被充分挖掘。

不少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不输那些明星基金经理,风险控制也不错,可能由于管理经验略显不足,或是投资体系尚不成熟,又或者是为人太过低调,不被外界所熟知。这些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不大,但个人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未来的潜力很大,是值得持续跟踪的对象。

 

文章来源:远川投资评论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