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在是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是出经济学“大家”的时候

2020-11-06 14:36:45

作者:夏斌    责编:张健

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的经济研究?

评价我国的经济研究,我的总体评价有三点:

第一,研究经济政策的多,研究经济理论的少。我感觉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海外回来的和本土培养的博士、教授,大多数都愿搞政策研究。固然政策研究很重要,某种意义上说是更重要,因为它是解决中国经济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但是,要推动中国经济的转轨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样是困难的。现在从现象上看,不是说政策研究不重要,而是搞理论研究的人少了点。华为养了一批数学家,可能与他今天的手机、通信设备等生产没关系,但是华为为了明天的竞争力,对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非常看重的。

时至今日,特别是经济学博士毕业选择做纯理论的年轻人在减少。有些经济学功底很好的人,耐不住寂寞,因为做理论研究的很清苦,常年坐冷板凳,思考多年。

第二,实证解释的多,创新理论的少。现在学者中大量的文章常常是在用中国的数据、中国的事实,解释西方经济学的某个观点、某个思想。这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但毕竟还是基于人家的思想体系框架。当前世界与中国经济格局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近50年到100年经济发展史中有不少丰富的事实,重大的主题和问题,需要理论去创新、去解释。

第三,内部交流的多,跨学派讨论的少。特别是新古典主流这派,对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演化经济学,甚至于历史学派等等,往往不愿意参与辩论。跨学派、不同学派,为了同一主题或题目坐下来讨论的场景、学术生态,还是太少了。

我始终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经济科学理论创新的大好时代。从2000年法国高校发出“经济学要革命”的号召,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英国女皇对经济学是否科学的讽刺发问,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到今天美国霸权不断“退群”,中国40年的惊人发展奇迹等等,这一系列历史性事件的出现,如何进行经济学理论解释?主流的经济理论显得太苍白无力了。特别是,不管从马克思经济学角度,还是从西方古典、新古典角度,如何深刻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种形态在短短40年内,不仅取得了惊人成绩,同时又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趋势?是沿袭某一思想体系去创新、去发展?是简单集合堆砌内在无逻辑的观点、经验,貌似创新理论大厦?还是另起炉灶,创新逻辑自洽的新的概念体系?我认为,本世纪的前五十年乃至一百年,是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是出经济学“大家”的时候。这代不行,下一代肯定会出现。因为他们的学术功底好,眼界宽,亲历中国和世界经济实践,加上勤奋思考,比较借鉴各大思想流派,博采众长,肯定是会出现经济学“大家”的。我们的基金会只是为鼓励理论经济学的创新,造就经济学“大家”,做点推动工作。

给青年经济学者的建议

首先,青年学者要想明白,我是谁、我想干什么?如果是真正想在经济学上做点努力,做点事的话,除立志外,还要区分是准备从事经济理论还是经济政策研究?这两不是一回事。要看清楚,现在媒体网络上活跃的各种各样的文章材料,哪个是在搞经济学研究,哪个是在进行经济政策讨论;哪个是在写时政评论,哪个又是在侧重于宣传。

当然,你可以在理论与政策两方面都搞,但是我劝年轻人,一开始还是要静下心来,两边都搞毕竟精力有限。年轻人刚开始又经验有限。可以先搞几年政策研究后,再去搞理论。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也当过银行行长,后来银行破产了。庞巴维克还当过奥地利财政部长。当然做理论与做政策不矛盾。我看很多诺贝尔获奖者现在在媒体上常发的议论,大多是当下的政策热点,并不是在继续获奖时的经济学术研究。

实事求是说,做理论人往往一坐,好几年难出成绩。坐冷板凳很清苦。此心情我能理解。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既然想开创一番事业,自己心里就要有准备,要暗下决心,克服各种困难,有定力。

特别是对于经济学功底比较好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有耐心把自己的特长更长久地发挥出来。可以先去接触一些市场实践,了解实际。有些是从海外学成回来的,一到国内碰到好多经济现象,就说这个跟美国不一样,那个跟国际惯例不一样,这样的议论太浮于表面。你要会去分析,为什么不一样?大前提是这些现象为什么都附着于14亿人口大国连续四十年快速增长上,为什么?背后肯定有因果,有逻辑。中国奇迹哪怕是模仿也好,或者是现有经济理论本身说不清也好,不管怎么样,它总有一个道理。先不要从现象出发下简单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它跟人家不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能明白,原来是自己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具体情况。例如,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老外常常看不懂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总之,你要了解它的过程,了解它的政策演化,才有可能抽象出一点东西,在理论上升华。

其次,做理论的要淡泊名利,静下心来,多读经典,多读学术史。从亚当斯密开始,不管是马克思、门格尔、维克赛尔,马歇尔还是凯恩斯,熊彼特等经济学“大家”,都在学术上建立了里程碑式的体系性东西,你再看看他们的著作,哪一个不是读了前人大量经典的书?

当然,我前几年看过一本中国翻译的对国外经济学家的采访书,我没有记错的话,其中讲到前两年获诺奖的罗默,他在答记者问时说,他没有看过凯恩斯的书,他们做计量模型的不知道啥原因没看,咱不去议论。但是我始终认为,真正要创新思想体系、创新理论的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多看点经典著作。经济学各学派的经典书,能流传到今天都是有道理的。就是历史学派李斯特思想在德国能盛行,和德国的崛起没关系吗?前几年我曾跟一些记者开玩笑,我说针对社会上一些食洋不化的思想,你们悄悄找来李斯特的书,把李斯特有关国民经济学或者国家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和我们小平的有些语录,以及我们现行社会中一些主流权威提法,摘出来、混在一块“打包”,让大家在网上猜,这是谁讲的。肯定大家分不清是谁讲的,会发生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国家崛起的初期阶段,在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些诉求,与成熟发达国家的理论诉求相比,肯定是不一样的。搞理论创新的,不多读点学术史,不知道学术思想的演化,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总之,时下这么多学经济学的人,如果都一门心思在短期政策上作研究,作为一个14亿人口大国中成千上万个学经济学的,似乎我们也缺了点什么。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好多“富二代”游学功底很好,家境很好,有的又不愿意继承他父母的房地产业、制造业,父母也很支持孩子走纯学术道路,我们的社会应给予好的引导、好的氛围,让他们在经济学术道路上慢慢地出类拔萃起来。

 

文章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内容有删减

(夏斌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国务院参事)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江小涓:加快数据要素赋能整体经济

01-08 14:19

诺奖得主谈金融经济学的未来50年

对问题的理解会随着时间和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只有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才会产生信服。

2023-12-28 13:58

诺丁汉市宣布破产 民众将承受后果

2023-12-05 09:17

运用实效经济学研判和应对当前经济挑战|把脉中国经济

根据实效经济学,政策设计不仅看对某一问题的当前成效,还要看其可能的后遗症、负面作用、整体和长远影响,需要规避那种对当前某一问题有成效但有较大负面作用的政策措施,以此保障发展建设的更大经济实效。

把脉中国经济
2023-11-02 13:23

鲍威尔的三个理论难题及其政策含义

今年的杰克逊霍尔会议选择以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为主题。鲍威尔提到了三个理论难题:中性利率、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和菲利普斯曲线的陡峭化。理论上,只有当实际利率高于中性利率时,货币政策才具有紧缩效应,且实际利率越高,紧缩效应越大。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也是不确定的,即从加息到总需求的收缩在时间和效果上都存在不确定性。菲利普斯曲线是思考劳动力市场与通货膨胀相关性的经典框架。展望未来,即使年内暂停加息靴子落地,明年通胀反弹的风险或推迟美联储降息,进而又增加了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

2023-09-04 00:3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