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铁矿石涨价谁获益?中钢协接连询问2家在澳运营矿企

第一财经 2020-12-16 10:17:31 听新闻

作者:陈婷    责编:乐琰

每1美元的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必和必拓全年利润将增加2.33亿美元,力拓全年利润将增加2.22亿美元。

近段时间以来因涨价不休而备受瞩目的铁矿石在回调1天后,再次上涨。

12月15日,大商所铁矿石主力合约再次冲破千元关口。截至收盘,铁矿石主力合约2105报1001.5元/吨,涨幅2.30%。与此同时,指导现货价格的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也在前一日跌6.2美元的基础上再次上涨0.81%至155.75美元/吨。这一价格虽未突破上周五创造的高点160.7美元/吨,但依旧处于价格的高位。而本月以来,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曾在4日和10日两次单日上涨7.5美元。

频频为铁矿石异常涨价情况发声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也再次出手。其官网晚间发布消息称副会长骆铁军与力拓公司(Rio Tinto)举行视频会议,就近期铁矿石市场快速上涨、完善定价机制和力拓的生产与销售情况等进行了交流。

会上,骆铁军表示,据反映力拓近期通过平台连续高溢价成交,涨幅超出企业预期,现有定价机制不合理,供需双方须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而不是遵循现在的不利于上下游长期健康发展的定价机制。

力拓则表示,目前的铁矿石需求较为强劲,非常理解价格不稳定给终端用户带来的挑战,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之一,愿意和需求方一起对现有的定价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力拓还称澳大利亚议会对加强西奥铁矿石开采管理的建议不会对当前力拓在建的库戴德利项目(Gudai-Darri)和罗布河项目(Robe River)产生影响。据力拓介绍,这两处矿山正在按计划推进,预计将于2022年初和2021年下半年投产。

而5天前,中钢协也曾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举行视频会议,当时骆铁军与必和必拓铁矿相关负责人就其铁矿石生产和销售情况、定价机制、近期矿价大幅上涨等议题坦诚交流,并专门就12月4日铁矿石价格单日上涨7.5美元/吨的情况进行询问,必和必拓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并表示愿意与钢铁协会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促进铁矿石市场的公开、透明。当时,必和必拓介绍称,预计自7月份开始的新财年的生产将保持强劲,产量将达到指导产量(2.76亿-2.86亿吨)的上限水平,西澳气候对其全月的发运量没有影响。

我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消费国。作为生产主要以长流程为主的钢铁大国,我国对核心原材料铁矿石需求量大,且主要依赖于进口。2019年,我国铁矿石消费量达到12.64亿吨,其中国产成品矿累计产量也不超过2.7亿吨,其余八成均来自进口,进口量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0%。

必和必拓与力拓作为全球四大矿山之二,每年生产的铁矿石主要都用于出口,中国是它们的第一大市场。根据两家公司最新的年报,在必和必拓的全球市场布局中,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牢牢占据首位,占到其全球收入的62%,位列二三名的日本和韩国仅分别占9%和6%。力拓也是如此,其销往中国的收入占其全球总收入的54.9%,紧随在后的亚洲其他地区(不含中国与日本)、美国、日本、欧洲(不含英国)则分别占11.1%、12.4%、8.3%和5.9%。

据必和必拓今年10月公布的公司年报显示,在2020财年(截至2020年6月30日),集团旗下矿山共生产2.48亿吨铁矿石,比前一财年增长4%,平均每吨(湿吨)销售价格为77.36美元(约合84.09美元/吨)(2019年平均售价为66.68美元/湿吨),总销售利润145.54亿美元,占必和必拓全年息税前利润的64%。而每1美元的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将会为其增加2.33亿美元的利润收益。

力拓在8月公布的半年报则称,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其在2020年上半年仅运输470万吨铁矿石,而2019年下半年这一数字是1090万吨。定价上,2020年上半年力拓79%的铁矿石销售定价是参照运输当月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平均数所确定,14%是根据前3个月的普氏指数均价定价,其余则按现货市场价格或当季均价销售。

最终,力拓公司2020年上半年铁矿石的销售均价是78.5美元/湿吨(约合85.4美元/吨),总销售利润145.54亿美元,占力拓全年息税前利润的80%。对力拓来说,在半年均价85.1美元/吨基础上每10%的铁矿石价格上涨,将会为其增加1.892亿美元的全年利润收益,换算下来,每1美元的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将会为其增加2.223亿美元的全年利润收益。

今年上半年,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平均为85.1美元/吨,如今的价格在此基础上翻了近一番,这些进口矿企可以从如此快速的价格上涨中获取大部分利润,增加其年度利润收益,而中国钢铁企业却将因此受到利润挤压,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严重削弱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