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额十年新高,IPO数量全球第一
疫情在全球肆虐,可股市却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截止到今天,全球股市市值已经超过100万亿美元。
一方面是美国股市,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欧洲股市和日本股市也表现强劲。
当然,A股也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2020年,A股IPO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无论是数量还是融资额都大幅增长。上海证券交易所IPO的数量排名全球第一,今年前11个月上交所新增长IPO公司数量是203家,IPO投资额是3200亿,这两项指标均高居全球第一。
此外,深交所的IPO数量也高居全球第三。
整个A股来看,今年总筹资额达到4707亿元,为2010年以来最多,创下十年新高。与去年相比,IPO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86%。
按照IPO进程来看,A股全年将有395家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同样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全球共有1338家企业在全球上市,同比上升17%。筹资额上升27%,预计为2654亿美元。A股IPO数量和筹资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49%,占全球总量的40%。依靠快速的IPO,上交所今年首次总市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只排在纽约和纳斯达克之后。
此外,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了200家,总市值3.2万亿。IPO科创板到现在投资额超过2800亿元。全球第一的IPO也给印花税带来了较大幅度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国证券交易印花税1728亿元,同比增长49.2%。
A股今年整体表现平淡,但投资者依然热情不减。
自2020年3月份开始,A股新增投资者数量连续九个月突破百万大关。
11月新增投资者152.71万,同比增长84.76%,期末投资者数17615.31万,同比增长10.83%。
中国企业跨界IPO的势头也继续保持。
2020年,陆金所、贝壳、小鹏汽车等35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这一数量与去年持平,但融资额同比大增233%。
A股震荡的背后真相
很多投资者刷着美国每天创新高的新闻,然后看着持续震荡的A股,感到疑惑。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就已经开始反弹并实现正增长,为何股市表现如此低迷?
IPO加速推进,市场承受能力有限。
注册制已经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中试运行,总体表现平稳。注册制下,上市的企业门槛越来越低,速度也越来越快,当然,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新进的数量不少,退市的企业并不多。
虽然整个市场不差钱,但全球第一IPO还是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扩容压力。融资额创十年新高的同时,2020年,大小非减持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2019年,A股减持额度为4220亿元,仅低于2015年的4390亿元。
不过,2020年,仅仅前11个月,A股减持规模超过6300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的同时,也早早创下减持额度的历史新高。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大小非减持的步伐并没有停歇,反而还有加速的趋势。12月1日到7日,有130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12月的第二周,有114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而11月,每周平价减持家数也不过39家。
大小非中的原始股成本非常低,几乎接近于零,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减持,套现,机构增发股,相对于当前股价,也非常低。当行情向上时,大小非减持会让市场降温,当行情不好时,大小非减持则是雪上加霜。虽然监管层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来引导,规范减持,但合法合规的减持很难避免。
市场资金炒作现象依然存在。
很多业绩亏损,只会讲故事的公司突然无厘头暴涨,到最后一地鸡毛,价值投资仍然任重道远。
2021年,牛年会有牛市吗?
明年,农历辛丑年,在十二生肖中,也就是是牛年,阳历属于牛年的时间2021年2月12日-2022年1月31日。
那么问题来了,牛年会有牛市吗?
指数牛市的机会不大,但结构性牛市几乎没有悬念,个股会迎来绝佳机会。为什么说指数牛市概率不大?疫情不仅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蔓延。
现在看来,很长时间之内,还会一直存在,疫苗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欧美疫情的影响,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还远远没有体现。美股现在处于历史高位,无论疫情如何发展,明年调整的可能性都要远远大于继续上涨的可能性。
美股下跌,全球股市和资本市场都不能幸免。
加上现在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封锁和制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全球的债务水平居高不下,发生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概率也客观存在。2021年,大环境,全球经济,全球资本市场支撑A股指数牛市的条件并不存在。明年,注册制可能会在全市场推进,IPO还将继续,这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大盘大幅上涨的又一因素。
指数没有牛市,更没有大幅走低的风险。
我们国家疫情大规模爆发的风险,今年GDP基数相对较低,明年大幅增长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经济基础封杀了大盘大幅走低的空间。个股来看,今年一季度,很多公司受到疫情影响,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021年一季度,恢复增长的公司业绩会大幅回升。
一季报行情,将是2021年个股开年之后表现的催化剂,投资者值得重点关注。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增大的同时,内循环将继续会是市场的主线。消费股,特别是食品饮料,今年已经大幅上涨,很多创下了历史新高,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预期,投资者应该回避。
除食品饮料之外的消费股,譬如汽车,旅游,影视,餐饮等行业会逐步恢复,或有不错的表现机会。我们的基础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们的科技企业很容易被人掐住脖子的原因。
大力发展科技,科技兴国,也将是2021年,甚至未来很长时间的热点,譬如5G,芯片,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将会迎来政策的重点照顾。
2021年,新能源汽车可能迎来彻底爆发,政策和销量将会双提升,加上汽车消费扶持政策,新能源也是重点倾斜对象,这是未来资本重点追逐的对象。
作者 | 周松涛
来源 | 首席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