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去年8月,课题组筹备成立时,有两篇文章在当时比较火,在课题组内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讨论,一篇是《何为金融机构》,另一篇是《银行理财真的是独孤求败吗?》。
《金融机构》一文从金融机构的定义说起,以牌照为甄别逻辑,细数了当前我国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原以为不言自明无甚高论的问题,在经过文章抽丝剥茧的分析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金融机构的定义一直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这不禁让我愕然,这么低级的问题居然在金融行业存在了几十年,由此引发的张冠李戴、狐假虎威等问题层出不穷,有人趋之若鹜,有人避之不及,不同的行为之下,是共同的对利益追求的目标。更加令人费解的是,大家似乎都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无人重视,估计也无人敢碰。
《独孤求败》一文,正好赶上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其开业典礼就像是非银机构的首脑集会”,各种暗送秋波、眉目传情。理财子的母行原本就拥有无可匹敌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再加上政策和市场等各类资源的集中,作者担心理财子会像战国末期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样,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当时各位专家的讨论集中在监管牌照、资源禀赋上,也深深感觉这个问题似乎无解。虽然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但上述两文给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课题牵头人吴晓灵老师也在北海公园的开题会议上做了题为《资产管理市场统一监管问题研究》的主题演讲,从而确定了研究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的课题基调。吴老师多次指出,我们对金融行业很多基础概念不清晰、理念不规范,由此衍生出的监管规则和展业模式也存在很多鸡同鸭讲、似是而非的地方,从而造成了金融业态的混乱和扭曲。这也正是我们课题报告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报告总结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四大乱象,包括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
一年多以后,课题报告如期发布,报告中关于延长过渡期等相关建议也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部分落实或正在落实的路上,书籍也出版在即,所有事情进展的都非常顺利,我们似乎圆满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监管方面,后续出台的相关政策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似是而非认知下的金融扭曲和错配。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依然是保险资管产品中的一员;在防控风险的红线要求下,私募行业监管仍然在无差别的收紧;基金销售机构以销售基金为天职,但不得以销售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等,我们在这些政策上依然能看到投资业务融资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影子。
此外由于分业监管的原因,也由于我们对基金的概念认识不到位,使得我们还在对本质相同的资管产品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银保监体系的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证监体系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私募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和销售办法等政策也已经出台或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中间又会产生多少新的监管不一致,导致多少新的监管套利?我们之前好不容易将将拉平的统一监管的大好局面又要面临新的挑战了,更不论冉冉升起、监管开始投入目光的财富管理等相关行业。
我们成功了吗?似乎远没有;我们失败了吗?似乎也不能这么说。那么我们的研究到底起何种作用、有多大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取得进展是那么的不容易而要想退步却随时随地?难道我们就只能在这个封闭的圈子里兜圈吗?吴晓灵老师呕心沥血、各位课题组专家秉烛疾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只是为了码一些文字、出一本书、图一时热闹吗?什么时候才能迎来风清气正的朗朗晴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向我袭来,这种无力感似乎之前在哪体验过,却一时想不起来。
拿起手机,打开一个知识问答和分享的APP,能感觉到大家的心态和情绪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疫情之后。虽然我国已经基本走出新冠病毒的阴影,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很多行业都面临需求锐减的问题,而支出是刚性的,不少公司不得不削减薪资甚至裁员倒闭,这些情况历历在目,给很多原本心存焦虑的工薪族带来很大的压力。APP上关于内卷和打工人的问答似乎多了不少,从这些问答中能看到之前的朝气蓬勃和锐意进取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深感上升无望,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按时拿到工资,养活一家老小。与此同时对社会公平更加在意,对部分企业家的言论更加敏感。这一幕与资管行业的目前状况何其相似,那么答案在哪呢?
回望历史,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后晋的石敬瑭拱手送给当时的外族契丹。燕云十六州在华北平原的北部,包括现在的北京、涿州、大同等地,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使得契丹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对黄河下游形成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中原核心地区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从此中原王朝开始了四百多年的噩梦。期间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等多次率军北伐,但均未成功,甚至葬送无数精锐军队。中原政权也在战略上转为防御,但铭刻在中原文明血液中对故土的萦绕和思念从未忘记,即便在羸弱的南宋,长江不守,仍然有很多有志之士大声疾呼,希望九州大同。直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才最终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定中原,北击元庭,实现前人告祭乃翁的夙愿,而这一晃就是四百多年。四百多年很长,岁月的长河可以冲淡很多传奇、暗淡很多传说,但只要有这个信念在,只要不忘初心,将这种信念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那么这个信念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我不禁想起金庸老先生在他的《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段场景:
郭靖一面解衣就寝,一面说道:“过儿,眼前强虏压境,大宋天下当真是危如累卵。襄阳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万百姓便尽为蒙古人的奴隶了。我亲眼见过蒙古人残杀异族的惨状,真是令人血为之沸。”杨过听到这,想起途中蒙古兵将施虐行暴诸般可怖可恨的情景,也不禁咬得牙关格格作声,满腔愤怒。
郭靖又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郭靖是存在于小说里的虚拟人物,但郭靖这种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情怀,却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正是有了这种情怀,我们无数的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将自身安危抛诸脑后,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这种情怀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熠熠生辉!即便到了腐朽落后的近代,在工业生产对农耕文明碾压式的优势前,在列强领先一个时代的长枪大炮下,我们中华儿女依然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历史回到当下。疫情对我们的冲击固然很大,影响会持续显现,也许未来数年我们还要过紧巴日子,但我们不应当稍有坎坷就变得颓废。放眼全球,我们这边风景独好,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比过去的设想都要大。资管行业固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未来的困难还会增多,但与历史上的大风大浪相比,这些困难都微不足道。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坚定信心,借鉴历史直面当下,不回避、不畏怯,实事求是、敢于争取,那么任何问题都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回到《资管大时代》一书,本书对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监管脉络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从中能看到市场发展和监管尺度之间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监管一放松,市场就大发展;监管一收紧,市场就阵痛。资管新规出台迄今也有两年半时间,能感受到市场机构对此经历了几次反复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是惊愕,继而观望,在看到监管层打破刚兑统一监管的坚定决心后,纷纷端正态度认真整改。今年疫情发生后,监管部门审时度势延长过渡期,各机构不再观望,按要求及时上报新版整改方案。实事求是的说,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市场机构,从动作上来看,都体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资管行业也在朝着一个更加规范的方向挺近。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大时代》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重视,尤其是市场主体行政化。书中指出,监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仍然留有计划经济时代主管部门的印记,处于“半监管、半主管”的混合态。各监管部门都在形式上利用本领域的专属法律名词对所管辖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冠名,在内容上则利用职权赋能所管辖机构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领域之外拓展,忽视甚至追求风险外溢。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管理行业聚集的风险,并不完全由市场造成。在某些领域,相关监管部门开展监管竞赛,通过一道道的通知和办法,将行业监管大权揽入怀中。揽入之后对如何科学监管缺乏经验,也不愿意探索研究,而以防控风险的名义限制本应当由行业机构自主协商和决策的权利,或者把本应由监管承担的工作交由机构开展,以达到有所为的目的,表象是积极,实质是懒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正确。
我们衷心的希望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手里的工作。监管岗位可以想想有没有经手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政策,自己做了哪些工作,确实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也要有一个内心的认识,假以时日将其掰正回来。机构展业岗位的,也可以想想有哪些资金是不适当募集的,哪些投资是经不起考验的,哪些工作可以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还有一些没有取得金融牌照的机构,同样可以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审视自己的业务,是否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部分,如果有,那么即便监管部门没有投向目光,也应当以对历史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主动整改。
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理念,资管新规给行业指明了未来规范发展的方向,资管新规是底线要求,在底线之上还有很多属于道德的范畴,高一分或矮一分,都存于监管或机构的一念之间。我国有很多门类行业,行业间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行业,为该行业最大多数的消费者服务应当是这些行业共同的准则。无论体量多大,凡是以侵害行业消费者利益来牟利的,注定不能长久;凡是以行业消费者的最大利益为行事准则的,则最终一定能赢得行业的用户,自身也能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利益。
楼继伟部长在序言中直言不讳的指出,监管机构放松监管,有的还下发跨业经营的文件,甚至力推刚兑性质的理财产品,大有监管变主管,互抢地盘的态势。吴晓灵老师多次呼吁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当遵循规律、坚守底线,做勇于担当的金融人;在后记里也从更加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的角度就课题的后续研究向行业发出了号召。老一辈金融人身上这种为了行业敢于直言、实事求是的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最需要继承的宝贵财富。
回到本文开头。何为金融机构?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再回避,应当有人来回答,但在回答清楚之前,谁是金融机构,谁没有获得金融牌照,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银行的销售渠道会一直那么强大吗?下一个的渠道王者会是互联网巨头吗?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貌似我们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新的时代,应当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血液,拿到新的命题,书写新的答卷,新的时代,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成为新时代的侠之大者!
作者:单福 中国财富管理50人青年学术论坛执行秘书长兼高级研究总监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陈老师:
13761712038/或邮件1000V@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