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奕聪的十年: 用爱让希望萌芽

第一财经 2020-12-28 20:02:43

作者:彭佳    责编:李刚

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以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公益人才和推动城乡融合为主要方向,已着手实施多个公益项目

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是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以及第一财经多年的公益合作伙伴。同为总部在上海的基金会,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在过去的十年间,走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公益道路:专注于改变社会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人。通过她们的项目,你可以看见创始人的精神传承,也可以看见受捐人的积极改变。宏大的公益故事之外,我们赞颂公益的千百种模样。

一个人的开创,一种华侨的朴素情感

黄奕聪,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罗溪镇。九岁那年,他随母亲离开家乡,到印尼苏拉威西的望加锡与父亲团聚。之后,黄奕聪曾在当地华侨小学学习,受过一定的中华文化教育熏陶。1942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印尼各地,正在高中学习的黄奕聪被迫辍学,在家中协助双亲谋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侵占了印尼沿海各大中城市,印尼人民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当时各种食品及日用品奇缺,黄奕聪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始自营食杂店。后来他又创办了一家小型面包饼干厂,其产品供应到苏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区,同时又从这些著名的椰干产地采购椰干并在望加锡经营销售,生意逐渐扩大。1960年黄奕聪移居印尼首都雅加达,于同年创办了“金光公司”,主要经营农土特产品进出口业务。

罗溪镇侨联主席黄其东回忆道:“1931年开始,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加上有罗溪老乡在厦门经营海外旅行社,大量罗溪镇村民出海寻找发展机会。1996年统计的时候,罗溪镇在海外大约有6万华侨,而罗溪镇当时的总人数也才5万多。”

“从上世纪开始,黄奕聪先生就非常支持家乡的侨务工作。因为童年的经历以及海外华侨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他与其他华侨一起持续捐资,改善家乡教育情况,只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书读。奕聪先生捐资助学,从来都是不求回报。”黄其东言语之间满是感动与钦佩。

早在1957年,黄奕聪和一百多位印尼侨胞共同捐资,在家乡创建了罗溪华侨中学(罗溪中学前身),改变了当地没有中学的历史;1964年,他与其他几位旅居东南亚的侨胞再次集资,为晋江二十九中学(更名后的罗溪华侨中学)捐建了一座大礼堂;1983年,他再次联合二十位海外乡贤捐资,为罗溪中学兴建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各一幢,并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1992年,黄奕聪回到罗溪中学,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后,当即表示捐建一幢科学楼。

“我没读过多少书,吃过没念书的苦。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尽力支持家乡教育建设。”1995年奕聪中学成立,因校舍还未建成,日常教学依托在当地一所小学进行。1997年元旦,奕聪中学和奕聪小学同时竣工并投入使用,黄奕聪偕夫人、子女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学校落成典礼。海外华侨在创业之初十分艰辛,华人善良、勤奋、拼搏与义利观的代际传承,是华人成功的密码。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经营使黄奕聪深刻认识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有文化的传承。黄奕聪先生的长子黄志源(现任金光集团总裁)也常说:“我们追求与社会、自然和员工的和谐,不要求太多,就要求为祖国做点实事。”

黄奕聪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曾说过:“第一努力工作,善于使用专业人员;第二公正,努力维护与商业伙伴的良好关系;第三保持良好的信用,从不失信于人。”奕聪中学校长黄向荣说:“这些珍贵的品格已经成为学校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学的校训:勤奋、诚实、善予、合作。黄奕聪老先生在捐赠奕聪中学的时候,就希望建造一个外观上50年不会落伍的学校,一个让家乡孩子可以就近入学的、优质的、有特色的闽南侨校。”黄校长表示,不断为家乡培养人才,才是老先生的希望。

改变家乡,一定要从人的改变开始。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两个人的决心,两代人的传承

“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可以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烛光就可以照亮各个角落。做善事会从内心发出一种很自然的安详,让人喜欢亲近。”黄奕聪曾这样解释自己热心公益的初衷。他身体力行支持祖籍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子女们。

2007年,奕聪中学举行盛大的高中部落成典礼,黄志源带着家人一同出席。“家乡的事情,你们都要全力以赴地支持。”黄志源用与父亲相似的口吻对儿子黄杰胜和儿媳虞蘅说道。

2006年,这对年轻夫妇捐出他们的结婚礼金资助教育,并决定以此为契机,以祖父黄奕聪先生之名,进一步捐资2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基金会,以永续传承家族与企业的公益事业。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基金会于2010年5月4日正式在民政部登记成为全国非公募基金会。

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具有家族情怀的企业基金会,以“支持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扶危济困,安老扶幼,共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积极投身助教、扶贫、救灾,扶持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文体、医疗、环保等公益项目,组织志愿服务,支持国家重大发展建设和研究工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与国内外其他公益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索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道路。

云南小太阳幼儿班的孩子们

2007年,基金会现任秘书长苏蔷华女士加入了这个团队。如何将这么特别的侨资背景的企业基金会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与集团本身的CSR项目各有侧重亦有所合作,成为基金会团队的重要课题。“我们基金会的优势之一就是资方稳定,并且,理事们对于所选项目,不仅有资金上的支持,更有行动上的支持。”苏蔷华说,“基金会发起人虞蘅不仅自己多次作为小太阳幼儿班项目的志愿者参与回访,她的儿子也每周固定在上海的育苗小学教小朋友们打篮球。理事们积极在项目中发挥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曾经任职企业并在其他基金会任职多年的苏蔷华到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之后,迅速组建团队,坚定地推进多个项目的运作:“一开始什么都很想做,只要是合适的项目,又在预算范围之内,我们就会去尝试。由于集团业务的范围很广,在前期,大家都会给我们推荐合作伙伴,或者只是要和公益有点关系就会想到我们。”

2012年,《第一财经日报》和APP金光纸业发起公益项目“爱永不停纸”,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孩子的健康习惯养成。黄奕聪慈善基金会选择作为“特别支持”的身份,而非参与方。苏蔷华解释道:“这个项目是企业CSR一个很好的示范:与社区、行业、媒体、公众达成了完整的闭环。针对这样的项目,我们一方面是要学习媒体公益的角度,一方面也是在为基金会的聚焦做准备。”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坚信改变人,才能改变一切,才能达到项目的效果。我们在这类项目上都十分愿意长期投入,因为唯有经过时间的淬炼,才知道项目的效果。”苏蔷华掷地有声地说。

一群人的奋斗,一代人的改变

目前,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以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公益人才和推动城乡融合为主要方向,已着手实施多个公益项目,如在云南西盟、富宁、澜沧开展的“小太阳幼儿班”教育项目,在福建、广西、甘肃等多所中学设立的奖助基金,从2016年起衍生出高中生参与的“奕聪上海研习营”,在中国林科院和华侨大学设立“黄奕聪奖学金”,还有鼓励优秀大学生实践公益的“APP青年公益实习”等。针对大学生的公益项目“APP青年公益实习”与基金会同龄,从2010年执行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个年头,分别在上海、南京、北京、珠三角、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开展,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帮助大学生到一线公益组织实地参与。该项目每年与30多家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为70名大学生提供全职的岗位和指导老师,并提供所有资金支持,包括实习津贴、实习机构的补贴等。直接为公益行业“送人才”,也是改变的一种。

苏蔷华说:“我们的定位是资助型基金会,所以在寻找合作伙伴方面有独特的经验。我们认定的项目,纵使有点超前,还是会坚持去做。时间是良伴,我们会给合作伙伴充足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发挥自己在政府关系、专业运营和在地网络的优势,进行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公益计划。”

“比如小太阳幼儿班是我们针对学前班的项目,目前在云南的三个地方开展。我们和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合作,建立混龄班,主要为三到六岁孩子开展学前教育,帮助当地幼小衔接。小太阳幼儿班主要是培训当地的幼儿,而不是幼儿园。该项目帮助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接受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授课,培养当地的教师、家长,打造社区幼儿班,并在其模式成熟后退出,交给当地运营。由于是混龄班,一个班级中存在不同年龄层,项目对教学要求很高。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7个幼儿班,在读幼儿约684人,累计受益近3000人。”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落实在地化教学,邀请资深的幼教老师,去云南大山里的小太阳幼儿班实地培训老师和家长,编写一些新颖、前沿的混龄式教材,带去能弘扬爱国情怀、家乡自豪感的课程。”

云南小太阳幼儿班的在地幼教老师照顾午睡的孩子们

与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合作了多年的公益伙伴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的云南项目主管李建才这么评价他们之间的合作:“我们在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黄奕聪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他们很了解学龄前教育对于孩子基础教育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持续关注和赋能,小太阳幼儿班项目所在地的入园率从之前的50%多达到了81%(国家标准是85%)。下一步就是提高幼儿班的师资水平,让孩子们入好园,同时再努把力,把入园率冲到95%,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好的学龄前教育。”

除了发展公益项目,基金会也倡导“众人公益”理念,自2008年起就在金光集团APP(中国)上海总部建立了员工志愿者制度,并致力于推动集团全中国区四万名员工参与志愿服务。

“这一点和第一财经一财蓝志愿者很像,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激发他们的公益心,付出他们的时间和专业参与公益,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在第一财经内部也应该多多宣讲,跨部门沟通,让大家了解企业基金会的内容,提供志愿服务机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缪惠琴评价道,“就如苏蔷华女士说的一样,要用最少的资金撬动最大的效果,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就是最好的方式。”

在重视机构建设以外,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和回访制度,并致力于以非物质的方式关怀受赠方,如,基金会每年都会回访受助对象,与学生们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如,基金会发起员工志愿者参与资助贫困学生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成长。

“我们不想给学生贴标签,因此我们在设定高中生奖学金的时候,从来不把‘贫困’这个字眼加在上面,而是‘奖励优秀’。我们的奖学金项目在广西、甘肃和福建的多所高中设立,主要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奖励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希望学生在高中这三年能坚持从事公益。”在苏蔷华解释项目的细节处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

捐赠方和受助方是平等的,公益机构只是一座桥梁,让缺失的部分可以连接,让泥泞的部分可以平坦,让荒芜的地方长出花朵。

一名“APP青年公益实习”的大学生在总结交流时说:“公益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不是重复叠加的、被动式的志愿服务,而是有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想,这句话就是对奕聪十年的最佳注脚:改变人,就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在中国,很多如黄奕聪慈善公益基金会一样的机构在让改变发生。每一个人,都在陪伴着中国发展的每一步。

另一个十年,值得期待。

云南小太阳幼儿班的孩子们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