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盐碱地上种出“精品”草莓,“大棚工厂”给新疆莎车县带来这些改变

第一财经 2020-12-31 19:41:44

作者:吴斯旻    责编:王艺

起初,米热班古丽并没有意识到,距离村子约20分钟步行距离的那片盐碱荒地,有朝一日会变成村民们的“聚宝盆”,不仅培育出当地稀罕的“上海草莓”,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发展了当地经济。

起初,米热班古丽并没有意识到,距离村子约20分钟步行距离的那片盐碱荒地,有朝一日会变成村民们的“聚宝盆”,不仅培育出当地稀罕的“上海草莓”,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发展了当地经济。

而这一切的改变,让她心甘情愿地留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

24岁的米热班古丽·麦麦提吐尔孙是喀什地区莎车县阿热勒乡苏盖提力克村的村民,也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大学生。目前,她担任上海浦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浦莎公司”)阿热勒乡果蔬种植基地的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人员。在当地,与她一起种植草莓的人员,还有7位返乡置业的大学生、42位附近村民和数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农业技术人员。

“大棚工厂”成为了莎车县村民们的“聚宝盆”

莎车县地处南疆,是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四县之一。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自上而下的各方努力、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全力以赴助力下,2020年11月,莎车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

在浦莎公司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理郭宇看来,推行“一人一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大棚工厂”扶贫模式,不仅意味着要发展基础农业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也意味着提高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技术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脱贫应是一个自发行为,‘大棚工厂’给莎车县种下了市场化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村民完成‘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他说。

盐碱地上种出草莓界的“爱马仕”

草莓丰收的日子正在临近,如今,阿热勒乡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田升超有个“幸福的烦恼”:从去年莎车伊什库力乡“浦莎大棚”一期基地种植“上海草莓”的经验来看,草莓成熟后,个个饱满,以致让前来摘选草莓的客户和渠道商产生质疑:不打激素,且生长在原先的盐碱土地,草莓何以能自然成熟到半个拳头的大小?

自然成熟的草莓大小能有半个拳头那样

田升超认为,这得益于浦莎公司将上海的先进农业技术与莎车当地独特的气候资源相结合。

他进一步解释称,莎车整体农业禀赋非常高,拥有得天独厚的昼夜温差和日照资源,但当地农业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农业发展水平反而大大落后于周边地区,很多果蔬还需要从内地运入。如若不是受限于土地条件和技术瓶颈,当地得天独厚的些气候特征,本可培育出一批品质、口感卓越的果蔬品种。

在这一思路下,浦莎大棚自2018年9月起,试点引入了草莓界的“爱马仕”——章姬、红颜、白色公主这三大“奶油草莓”品类。田升超称,“奶油草莓”在整个新疆地区都属于稀罕物,甚至吸引了来自阿克苏地区的客源。由于草莓采摘期长达4个月,且优质品类实现了价格和销量上的双提升,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草莓均价约为100元/公斤,且市场供不应求。”他称。

“奶油草莓”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引入“上海草莓”外,目前,浦莎公司还引进上海西甜瓜品种,实行温室内的吊挂式立体栽培,并于当年4月中旬上市,均价达25元/公斤。

培育草莓、西甜瓜的前提,在于改良盐碱土壤。

据田升超介绍,目前,基地所采用的土壤调理剂,原料、技术人员均来自于上海,技术人员在莎车调研后,结合当地的土壤现状,自主研发、调配而成。此外,基地设有废弃果蔬处理区,这类废弃物经发酵,形成微生物有机肥,可以反哺土壤,实现绿色化的同时,也增添了土壤肥力。

2020年4月,“浦莎大棚”二期的阿热勒基地开始筹建。在莎车分指援疆干部的奔走协调下,从基地选址算起,短时间内便基本完成了从改良土壤、起垄铺坡,到搭建温室大棚、铺设灌溉管道等建设。

根据郭宇回忆,改良前,这片流转地,还呈岩石裸露、土地干裂的状态。同时,当地破旧的大棚经年未经修整,多半被废弃闲置。间或会有村民在5月到7月这三个月,种植少量蔬菜。但由于产量低、品质差、销售难、效益差,村民种植果蔬的积极性也不高。

在莎车分指的协调协助下,浦莎公司以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土地清理、平整工作,推动了基地的建设。“目前,盐碱地草莓存活率达到90%以上。明年,我们或将引入果树种植,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田升超说。

带动800多人实现脱贫增收

弟弟、妹妹们尚在念书,作为姐弟4人中的老大,大学毕业后,米热班古丽一直在寻找就近工作的机会,希望获得一份可观、稳定的收入,贴补家用。

两年前,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引入浦莎公司,发展基础农业。园林专业毕业的米热班古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入了浦莎公司,除了跟着上海农业技术团队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处理文职事务外,她还兼任翻译,沟通农业技术人员与当地村民。去年,她的年收入达到5万元。

留住当地大学生,加强技术培训,在郭宇看来,是为南疆留住一批“带不走”人才。此外,在莎车分指的推动下,浦莎公司开展针对当地种植户开展了农业技术培训,并优先聘用种植基地周边村的贫困户,每座大棚配备务工人员1名,进行统一管理。

据悉,今年,浦莎公司自筹资金在阿热勒乡投资建设了新型移动型智能温室200座,另外又在多个乡镇流转400多座日光温室,加上去年“大棚工厂”一起流转的200座大棚正式投入运行,2020年,浦莎共投入运营大棚共计800座,解决了当地800人的就业问题。

郭宇算了一笔账,目前,务工人员工资平均每人每月1800元,全年21600元。每天工作8小时,由公司为务工人员办理综合保险。“虽然相对于内地来说,工资水平不算高,但在南疆,基本可以让一个四口之家达到了全年的脱贫标准。此外,村民还可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他说。

目前,“大棚工厂”种植的全部农产品由浦莎公司负责销售。其中,除了绝大部分投入新疆当地市场,还有一部分销往上海等内地市场。自2018年下半年起,大棚产出的西红柿、茄子等农产品运到上海后,弥补了上海夏季本地茄果类产品的空白。

在郭宇眼中,莎车的基础农业产业,将会成为当地经济振兴的“新蓝海”。“就本地的蔬菜需求而言,仍有70%-80%依赖外地市场。今后,我们设想做一个示范园性质的种植基地,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式生产。这样将为当地培育出更多果蔬品种,并解决更多村民的就业难题。”他说。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