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阳光总在风雨后——2020年经济数据点评与风险警示

2021-01-18 11:10:24

作者:王军    责编:张健

虽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下降6.8%,但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最终实现2.3%的增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唯一,展现了中国经济独特的制度优势使我们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调控能力,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就业政策等丰富的政策工具箱使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应对外部冲击能力、稳定运行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

2020年,中国经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上半年遭受巨大冲击,下半年实现强劲反弹,以2.3%的全年优异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是一枝独秀,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两场重大战役的重大战略成果。

2020年中国经济的八大亮点

第一,经济增长逐月反弹,强劲复苏,逐步回到正常运行轨道。虽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下降6.8%,但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最终实现2.3%的增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唯一,展现了中国经济独特的制度优势使我们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调控能力,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就业政策等丰富的政策工具箱使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应对外部冲击能力、稳定运行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

第二,生产端的恢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开始回升。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升、总体向好态势。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

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虽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连续10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企业主动补库存迹象明显,与基建、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开工率显著提高,表明制造业继续稳步恢复。

生产恢复的同时,企业经营效益也在不断改善。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

其中,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部分传统行业,如煤炭业、纺织服装、皮革毛皮、家具制造、文娱用品、化学纤维、石油加工业、化工、有色等行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

第三,需求端也在逐步改善。随着经济增长步入正轨,就业情况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持续提振,消费环比增长较快。得益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在汽车销量快速回升及消费加速修复带动下的修复、财政资金集中支出带动基建投资维持渐进回升以及房地产销售韧性持续和地产投资继续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不断加快。

中国在防疫产品上的巨大产能优势和竞争力,以及我们及时出台了稳外贸、稳外资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使得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大超预期,展现了十足的韧性。

在需求端的恢复中有两大亮点最令人瞩目。一是民间投资增速开始转正。民间投资代表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代表着市场力量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其稳定与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民间投资增速在年底前终于转正,全年实现1%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持续恢复带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归正常、部分领域投资增速快速反弹、工业品价格逐步走出低谷极大影响了民间资本对于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和投资信心。

民间投资增速转正意味着未来经济复苏的态势将更加巩固,结构将更加均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加充足。

二是汽车消费迅速回暖。从2020年4月开始,我国汽车产销已连续9个月正增长,销量增速连续7个月保持在10%以上。

2020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下降2%和1.9%,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5.5和6.3个百分点,均比2020年上半年收窄15个百分点左右,年产销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占世界汽车总销量的份额提升至33%,成为全球车市为数不多的亮点。这充分体现了随着经济稳步回升,汽车市场逐步复苏,基本消除了疫情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恢复能力。

第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20全年,中国外贸增速在疫情之下逆市上扬,势头强劲、远超预期,进出口从2020年6月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进出口贸易额与出口均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风景这边独好。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增强。除了外贸的快速增长,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中欧顺利完成谈判,达成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的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加上之前达成的RCEP,这些均是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对冲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外交和经贸领域的重大突破。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外部推动力,将有助于畅通外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第五,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

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较快,产销量分别为136.6万辆和136.7万辆,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春天,新产业、新动能还在逆势增长、蓬勃发展。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7%,拉动GDP增长0.63个百分点,分别比去年年底加快3.1和0.04个百分点。这些均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六,金融对疫情防控、实体经济和经济复苏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货币、信贷、社融增速等金融数据继续保持强劲走势,超出市场预期。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全年人民银行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

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央行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同时,金融系统支持“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第七,物价整体平稳回落,通胀压力逐步减轻。202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回落影响,呈现前高后低、逐月回落的良好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这主要是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的影响,呈现逐月走高、降幅收窄的走势。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物价保持温和走势,为宏观调控创造了充足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第八,就业面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目标圆满完成。4月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一路上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1年中国经济需警惕五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仍需我们不断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经济复苏不平衡的问题。在总需求内部,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消费整体疲弱乏力,仍未恢复到常态和均值。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9%,出口增速4.0%,而消费增速为同比下降3.9%。在投资内部,相对于房地产7%和基建投资0.9%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仍显缓慢和萎靡不振,全年同比下降2.2%。

相对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为2.1%,慢于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上述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在投资领域和企业部门,而非受疫情冲击更大、影响更持续的消费领域和居民部门,未来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信用过度、过快收缩的问题。自去年5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步入上行通道,截至12月中旬高点共提升近70bp,虽然12月中旬以来略有下降,但未来随着经济向好,流动性收紧,仍有望提升。

新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直到9月才首次出现边际改善,后续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可能仍将处于上行通道。而随着经济复苏回暖,特殊时期宽松政策在逐步退出,疫情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陆续到期,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也已明确将延续至3月末,1万亿元再贷款额度已使用完毕,2021年的货币政策预计仍将边际收紧,社融余额增速和信贷增速或将小幅下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前期为经济恢复和内需扩大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应随时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机抉择、灵活调整,保持相对平稳和有序的退出,稳定宏观杠杆率,避免出现信用过度、过快收缩所导致的“踩踏”事件以及不良资产过快反弹。

当然,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货币政策还需高度关注金融风险的累积,“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第三,房企融资收紧导致的各种风险问题。房地产金融风险持续累积,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房地产确实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随着房地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等监管措施的出台,房企融资环境随之收紧,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房企的融资流、现金流可能变负,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部分企业可能会出现债券违约、信用违约等现象,甚至产生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并有可能令房地产行业高杠杆、高负债、快周转的模式恐难持续,由此积累的风险若集中爆发,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必将波及相关金融机构,并引发金融风险,甚至有可能导致部分财政脆弱性较高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

此外,随着融资监管的加强,房企对拿地和新开工更加谨慎,需警惕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投资波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

第四,新兴产业盲目竞争、急于求成的问题。岁末年初之际,地方省委经济工作会和工信部门会议密集召开,其中面向“十四五”时期,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重点。

明确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做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基于路径依赖,不少地区仍然在沿用过去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和思维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例如过度追求规模优势、过度集聚创新要素、过快“退坡”支持政策等等。

为避免重走“老路”、“弯路”和“错路”,必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不要急于求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保持开放心态,不要闭门造车;需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不要违背规律、过度干预;需要实现区域协同,避免资源过度集聚,多点开花、聚而不优、大而不优、高水平产能过剩;需要适度开展地区竞争,避免过度政策诱导;需要尽早明确未来的“退坡”政策,避免产业依赖政府补贴引起周期性波动、甚至陷入行业发展困境。

第五,房地产资产价格出现结构性泡沫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已经有大量资金再次涌向房地产领域:各路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冲动仍然强烈,流向房地产及相关领域的贷款在持续增加,部分区域“经营贷”有卷土重来迹象。

在支撑了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房企和居民部门再次加杠杆,或将对住房和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扰动;与消费领域明显谨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不降反升,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33.70万亿,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和全部房地产贷款余额的19.90%和70%左右;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部分城市房价显著上涨,市场热度居高不下,炒作氛围日益明显,个别一线城市由于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楼市出现了“打新热”,局部的房价泡沫化风险正逐步抬头。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20年1-11月,长三角、珠三角新建住宅价格累计涨幅较去年同期均明显扩大,其中长三角累计涨幅为近四年同期最高水平。这种现象不排除在2021年得以延续。

2020年1-11月,全国土地均价为6746元/平方米,同比涨幅达到22.5%。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2%,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长16.1%。“一降一升”,显示出今年的房价可能仍将面临上涨压力。

 

(作者为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