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瞬千年——榆林窟的艺术之美

第一财经 2021-01-25 21:41:15

作者:严大可    责编:沈晴

榆林窟始建年代与莫高窟相仿,现存东西两崖共40多个石窟,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莫高窟相比,雕塑也多为清代重修,但在壁画的精美、题材和保存状态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1365年,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后改名吐鲁番汗国。半个世纪后,首任可汗阿黑麻殡天,其子满速儿继位,因与父皆信奉伊斯兰教,尊称为速檀,也就是苏丹。满速儿在位20年后,开始率兵屡犯肃州,终于在公元1528年——也就是嘉靖七年,明世宗不堪其扰,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土地,命瓜沙两州民众悉归嘉峪关内,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一系列敦煌石窟,祀火遂绝。一直到准噶尔汗国吞并其地,再到清圣祖康熙年间三征准噶尔、雍正元年复设沙州所,敦煌石窟方才回归中原。

说到敦煌石窟,莫高窟之盛名无人不晓。光绪二十六年,窟中发现有唐宋以前经卷,因而名闻中外,更兴起了敦煌学;道士王圆箓也因之毁誉参半,讼谳至今未定。而在瓜州的榆林窟,就在雍正元年复归中原之后不久,也有个道士吴根栋来到此处,同是误打误撞,在东崖石窟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象牙佛龛,遂以为天意,在此住持,香火重盛,成为道教洞天。现存第11窟为清嘉庆二十四年所修,又名龙王洞,内有巨匾书“泽流汪濊”,原指皇恩深广,但更明显是西北干旱之地用来祈雨之义,窟中现置十八罗汉,乃从第3窟移来,而顶梁又绘八仙过海,可见佛道信仰在民间产生了融合。

前年夏天,受邀往榆林窟参观,有幸亲眼看见了自唐代开始到退回嘉峪关内期间,历经吐蕃、五代归义军、回鹘、宋、西夏、蒙元各政权统治下不同的石窟艺术,一瞬千年,仿如一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通史。榆林窟始建年代与莫高窟相仿,现存东西两崖共40多个石窟,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莫高窟相比,雕塑也多为清代重修,但在壁画的精美、题材和保存状态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雪后的榆林窟    摄影/吴佳雨

先就壁画的精美程度来讲,榆林窟内林林总总各个时期石窟壁画皆有所长,最为世人推举的当属第3窟和第25窟。1941年底张大千从莫高窟往榆林窟考察临摹,在窟中住了半月左右,归后携摹作与人宣讲,榆林窟与莫高窟一道著名于世。而相较于莫高窟,因榆林窟多有完整甬道,窟身深入,避光性较佳,这也令整体壁画保存状态上优于前者:日照加上氧化,使莫高窟大量壁画发黑,很可能是颜料中使用了胡粉从而返铅;榆林窟的壁画中,佛像大多保留肉色,更接近当时敷施的本色。

其次在题材层面,除却清代修凿的石窟,自唐至元,榆林窟是一个传承有序的佛教艺术殿堂,主体为佛教经变,其中有各色神佛、菩萨、力士、飞天、伎乐天、迦陵频伽、乾闼婆、紧那罗、神兽神鸟、曼荼罗等形象,显教、密教皆有,汉密、藏密具陈,也有各种法器、乐器、花卉、纹饰、服装相关题材,俨然佛学名物图典。加上涉及现世生活中的供养人,归义军曹氏家族画像尤为出色。而经变故事中的人物种种,以及山石、树木、花卉、鸟兽、鳞介,不一而足,同时更涵盖了生活、文化、科技各个范畴的事物,五花八门,目不暇给,简直是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另外,独特的回鹘、西夏时期壁画,也是举世稀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颜料可分三类:动物、植物和矿物,而据榆林窟壁画所见主要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如铅粉、石青、石绿、朱砂、白垩、石灰、赭石、云母、金银箔等,也有因地制宜而采用的红土、黄土;当然也是因为植物颜料如花青、胭脂与墨因长时期氧化光照等原因,或已脱色和淡化,而动物颜料如洋红尚未传入中国(胭脂虫原生于美洲仙人掌上),蛤粉、珊瑚粉等颜料则产自沿海地区,难以大量运入偏远的瓜州。

至于绘画技法,榆林窟壁画主要所见是工笔重彩,自钱舜举提出“士夫画”这一概念后,经董其昌大肆宣扬变为南北宗画论,被列入“北宗”的工笔重彩画,淡出主流视野,沦为工匠之事。然而,在榆林窟所见的壁画,虽有一般画匠之作,却也不乏如归义军时期曹氏聘用的高级画师,人物传神,不减吴带当风。而运用色块表现肌肉纹理,比之西欧文艺复兴诸巨匠,毫不逊色。在风景山水绘画上,也运用了多点透视,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画面分割丰富而不杂乱,层次分明。又如第2窟西壁上西夏时期的两尊男相水月观音,在绘制璎珞时运用了沥粉、贴箔、截金等技法。

第6号窟前“庄严法界”匾额    摄影/吴佳雨

与此同时,榆林窟也找到很多不同时期各民族的文字题记。在第23窟甬道看到一段典型唐人墨迹,虽多漫漶,但见其中赫然“燉煌”二字,用笔浑厚丰沛,恍如昨日,目之怃然。除了汉字,还有古藏文(第25窟)、回鹘文(第19窟)、八思巴文(第3窟)、蒙文(第12窟)、粟特文(第13窟)、西夏文(第2窟)、梵文(第27窟)等等,见证了此地民族多元。

而在清朝民国时期,也不乏题记,兹取几段最著名者。在第17窟甬道上有一段刀刻题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1907年7月1日),湖南湘阴县蒋资生与英国总理教育大臣司代诺当幕游历到此。这位司代诺便是斯坦因,他到此一游,所幸没有攫去任何文物。

另一位则是张大千,在第16窟甬道上他写道:辛巳十月二十二日(1941年12月10日),蜀郡张大千临写一周题记。由此可知他最晚于1941年12月3日已从莫高窟跑到榆林窟考察临摹壁画。两日后,他又在第25窟西壁南侧写道:辛巳十月二十四日(1941年12月12日)午后忽降大雪,时正临写净土变也。虽然他在临摹壁画过程中,因缺乏文博保护常识,曾剥离外层壁画来窥视较早时期的内层,也曾直接覆纸于壁画上摹写,文物损坏的污名难除,但他也使得敦煌石窟壁画闻名寰宇,功过相抵,世间毁誉,或可以休矣。

(作者系传统书画爱好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