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小范围聚集暴发之时,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再复阳的消息也时有传出。
例如,1月24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113万人的核酸检测中,发现1人初筛阳性,且该人曾感染新冠,为复阳。
1月24日晚,山西浮山也通报了一名“复阳”患者相关情况。
导致复阳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分析称,复阳可能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感染者体内病毒并未清除,间断排毒,检测阴性后,再次检测阳性。多数人感染后三两周,随着自身免疫的建立,体内病毒即会消失。少数感染者体内病毒廓清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有极个别患者或可长期带毒,且病毒在体内持续增殖。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某些免疫功能缺陷儿童即可发生此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人群中极其罕见。新冠或存在这种罕见的长期排毒的感染者,但尚不知道发生率有多少,病理机制为何。
第二种情形可能为再感染。再感染现象在国外已有发生,我国尚未发现。这可能与我国已没有持续流行,感染机会低有关。不过,即便在大规模流行的地方,再感染目前也属低概率事件。
所谓“复阳”就是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后核酸检测又出现阳性。对于新冠患者愈后复阳这个问题,中国一直在关注。
2020年5月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王贵强表示,“复阳”的病人可能称为“再检出”更合适,也就是说这种病人的病毒没有真正消失,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查不到,但是下呼吸道在肺里还有病毒。第二种情况是检测的敏感性还不足够强,在低病毒水平、低病毒载量的时候,上呼吸道标本可能查不到了。
一位临床医生认为,复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谓治愈只是症状的治愈,有极少数病人属于病毒低水平存在。
目前,对于愈后新冠肺炎患者的管理,国家卫健委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 )》要求,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病人轻型、普通型达到了出院标准,解除隔离标准以后直接居家隔离14天。
虽然在出院后进行严格管理,但根据新冠病毒的特征,出院标准并不能完全证明病毒已不存在。
免疫学博士王宇歌对第一财经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很多器官,特别是肠道,可能一小部分病人肠道里储存了病毒,给新冠病毒低水平存在创造了机会。
2020年2月13日中国疾控中心团队从两省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便标本中成功分离到了两株新型冠状病毒。这不仅证明了存在与粪-口传播,还有可能导致新冠病毒在消化体系内的潜伏,为“复阳”带来可能。
冯子健表示,对复阳问题目前研究不多,认识还很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患者症状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例如支气管炎或肺炎,这些疾病可能是由流行病暴发期间大量病原体传播引起的;而痰中带血丝通常是剧烈咳嗽的结果。
“大部分三尖瓣反流是不需要治疗的,甚至也不需要吃药,仅有一部分有症状的严重的三尖瓣反流患者才需要处理。”
现有证据表明,与猴痘病毒分支II毒株相比,感染分支Ib毒株症状更严重,致死率更高。
新的技术向人类展示了医学无限的可能性,然而,此类技术要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距离。目前能够实现的仅仅是让患者失去知觉的肌肉动起来,还不能实现自主站立或者随意行走。
潘功胜透露,下一步,央行将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