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抑云可以虾米不可以,为什么?

2021-02-01 15:37:41

作者:长江商学院    责编:张健

2月5日正式停止服务,3月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这家2006年诞生于杭州的音乐平台,就此宣告落幕。虾米的教训告诉我们,互联网思维也罢,资本也罢,最懂艺术的艺术家变身企业家也罢,都不能保证艺术能够活下来。

虾米即将迎来它的最后时刻。

2月5日正式停止服务,3月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这家2006年诞生于杭州的音乐平台,就此宣告落幕。

拥有“专业”“小众”两大标签的“乌托邦”虾米音乐,曾是无数歌迷的青春和内心的白月光。阿里巴巴收购之后也被赋予更多期待,虾米却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混战围剿”之中走向衰败。

虾米何以至此?艺术和商业是否真的不可兼得?

不能养活自己的艺术没有可持续性

第一,不能养活自己的艺术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艺术需要一个可以活下来的商业逻辑。自古以来,艺术都有贵人。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都是王公贵族赞助出来的。只不过到了现代社会,贵族消失了,金主变成了大众。那么,如何让大众买单,就成了做这个事业需要面对的难题。

有的艺术家处理不好,比如梵高,一辈子卖过的两幅画都是弟弟买的,自己活不下去。有的处理得很好,比如毕加索,比如金庸。

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那还是得看人。还不来的,那就夭折了。当艺术死亡的时候,商业也就死去。两者相互依存

科技公司也得讲商业逻辑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觉得科技公司什么都能做好。既然虾米曾经是最有原创调性和最多粉丝的音乐播放器,再加上天天动听,上千万用户,根据现在某些单细胞思维,那就是垄断了,有大数据有用户,“赢家通吃”不就是指日可待吗?

现实并不是这样。数据和用户,都只是商业竞争的某些动态要素,只不过获得了烧钱的资格。

虾米的教训告诉我们,互联网思维也罢,资本也罢,最懂艺术的艺术家变身企业家也罢,都不能保证艺术能够活下来

艺术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那么艺术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是需求侧愿意付出的代价能够覆盖成本,这就需要在付费用户和内容成本之间找到一个正向循环

在多家竞争的情况下,产生了版权大战。播放平台就像当年的计算机行业,成了利薄、甚至倒亏钱的大宗商品生意。这让对新旧版权的掌控,或者说内容,成了受益方。这么说,有才华的艺术家活得挺好,支持艺术家的载体却在竞争中死去。

这就需要播放平台改变内容竞争的商业逻辑,要么能够自己生产内容,控制内容成本,要么撑持到付费用户足够多,把成本摊薄,或者长出来新的创新和收入空间,像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一样,可以少亏一些钱,至少在亏钱中继续成长。

优美的音乐背后,是结合战略、资本、专业产品和模式设计非常惨烈的创新竞争。犹如失血中的斗士,要在失血过多之前从竞争中突围,找到根据地,还要寻找补血的源泉。

在这几个翅膀之间,先长什么,后长什么,是企业家懂还是艺术家懂,都是艺术

艺术有很多类似的逻辑。电影这个行业,也是这么做的。

我在2011-2013年间,谈访过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乐视等很多影视制作和播放企业,也早在讲版权大战的逻辑。一个大影视公司的掌门人最近很开心地告诉我,现在能做好内容的活得不错,或许哪天能并购一下亏钱的播放网站。

乐视就是一个最早明白这个道理的播放网站,最早收购版权、最早拍《小时代》、最早做电视、手机。如果不是因为过于野心,没有处理好战略扩张、现金流和负债的关系,本来有希望走得很远。

市值已经达到2500亿美元的奈飞(Netflix),也只是在去年自由现金流才转正。

奈飞2020年花了170多亿美元自己制作内容,比亚马逊高出近100亿美元。相比之下,“迪斯尼+”全年的内容预算只有6亿美元。奈飞已经在付费会员和自制内容之间找到了互相支持的两个轮子。但即便如此,被观看最多的《老友记》去年从奈飞下架,移到HBO。奈飞仍然面临亚马逊、HBO、迪斯尼、Paramount、苹果TV等新老对手的竞争。

同样的逻辑在音乐行业重新走一遍。虾米尝试了很多,烧了很多钱,但是没有长出翅膀来。在这个失血的过程中,我看到过觉得艺术家不懂商业的从业者,觉得从业者不懂艺术的艺术家,还有很多伤心愤怒的音乐迷。

艺术的商业逻辑,就是那么难。

最近每天早餐的时候,我都在听虾米推荐的音乐,让虾米音乐弥漫在房间里。我觉得虾米像一个有才华但是营养不好的孩子,终归没有长大。

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就是在珍惜最后这段和虾米共处的时光之外,还要思考艺术之外的东西。

(作者陈龙为长江商学院教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