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应租住热点需求,上海如何多渠道筹措房源

第一财经 2021-02-10 12:24:49

作者:孙维维    责编:杨志

根据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的统计,近3年来,上海已累计开展了本市户籍家庭三个批次和非沪籍家庭两个批次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工作。

曾三代人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老公房里生活的彭迎梅一家,靠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政策圆了“换房梦”。

彭迎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初一家5口人住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的老公房里,生活空间狭小,女儿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她丈夫是一名退伍伤残军人,公公也是残疾人,公婆是知青回沪退休工资低,靠夫妻俩微薄工资。

2013年,彭迎梅一家知道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政策。她家的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家庭存款和平均收入符合申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标准。前前后后准备材料、跑政府后,彭迎梅一家申请到一处位于闵行区梅陇镇晶采坊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晶采坊的小区环境

“我们选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2013年时的这里附近房子的市场价大约是2万一平方米,因为是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我们占产权的55%,政府占45%。我卖掉了当时居住的老公房,凑齐了80多万元的首付款。”彭迎梅说。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也被称为经济适用房,居民和政府共享产权,房屋价格低于市场价。像彭迎梅这样靠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政策圆了“换房梦”的家庭不在少数。

根据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产权保障房全年新增购房签约2.05万套(户)、150万平方米,累计购房签约达12.75万套(户)。近年来,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保障范围逐渐放宽,从户籍家庭扩大到非户籍。

持续加大供给

彭迎梅一家已经在晶采坊的房子里生活了7个年头。

“现在女儿有了一个独立的房间,她正就读于附近的小学,公婆和丈夫上下楼也方便很多。”彭迎梅说。

据记者了解,晶采坊附近有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超市、菜场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齐全。今年1月23日上海地铁15号线通车,15号线朱梅路站距离小区东门不到50米距离。

居委会为晶采坊小区居民组织各类公益活动

在这7年中,彭迎梅的职业生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正式住到晶采坊后,彭迎梅被居委会纳入就业援助员,成为居委会的社工。后来因为她在居委会工作认真踏实,2018年居委党总支组织选举的时候,彭迎梅被选进党总支委员,成为居委会的坐班制人员。她的老公也在一家医药公司找到了工作。

晶城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行政负责人孙伟红向第一财经介绍,小区共有3036户,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小区。

“这里的居民来自于全市的5个区,户籍人口3000多人,常住人口1.2万左右,低收入人群比较多。8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有100多人,残疾人有90多名,低保家庭有44户。但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比如我们现在小区的车子越来越多,原计划停车位900个左右,而小区车辆有将近1300辆。”孙伟红说。

晶采坊的小区环境

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自2010年开始启动试点。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始终坚持解决城镇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的基本定位。自2010年至今已累计开展了本市户籍8个批次、非沪籍2个批次的申请供应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合计新增共有产权保障住签约6.1万套。

在持续加大供给的同时,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也从本市户籍家庭向非沪籍家庭放开。

2018年9月底,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持证年限较长、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在上海长期稳定就业的非沪籍住房困难家庭纳入本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保障范围。

根据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的统计,近3年来,上海已累计开展了本市户籍家庭三个批次和非沪籍家庭两个批次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工作。

回应一线务工人员关切

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家政人员这些劳动在城市生活第一线的人群同样渴望在上海有一处温暖的落脚处。

谢茂桃、吴云芳夫妇2017年从四川德阳中江县来到上海打工,在虹口区从事道路清扫工作。来到上海工作后,住房是困扰他们的首要难题。

“我们前前后后搬了6次家。为了节省房租,我们挤在10多平方米昏暗的阁楼,老鼠把衣服咬坏,摆进一张桌子人就没法走了,房租还不断地上涨。有一次,我们遇到了租住的房子要拆迁,不断有来人要把我们赶出去。”吴云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谢茂桃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二人需要上早班,早上5点上班,4点就要出发,居住环境不好导致他们晚上休息不好,对白天的工作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谢茂桃、吴云芳夫妇通过他们所供职的东虹环境保洁有限公司申请到一套位于虹口区中山北一路的公租房——中湾公寓。一室户30平方,双人床、抽水马桶、淋浴间,还有冰箱、空调和衣柜。

谢茂桃、吴云芳夫妇在中湾公寓的生活场景

“我们花了4个月时间申请到中湾公寓的公租房,这里一个月的房租加水电费不到1000元钱,比外面的便宜了将近700~800元,生活条件很好。我们每个人每月的工资加奖金有5000多元,我们相信在上海只要肯吃苦、肯努力一定会得到幸福的生活。”谢茂桃表示。

中湾公寓从2013年开始营业,项目位于虹口区中山北一路775号,共有房屋122套,套均建筑面积约36平方米。

虹口公租房公司经营部副经理朱孝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中湾公寓,共有51套公租房定向供应给环卫工人等一线职工,分为家庭房和宿舍房,目前共有86名职工入住。租金为市场价的六至七成,家庭房包水电每月1400元,上下铺宿舍每人每月500元出头。

“在中湾公寓居住的绝大多数人是非上海市户籍人员,公租房主要是为了解决阶段性住房问题,特别要为无房的城市一线员工提供保障。考虑到入住人群的需求,中湾公寓项目大堂部分区域改建为公共厨房、公共就餐区域、利用部分原机动车位改造增设非机动车停车充电区域。”朱孝贤说。

除了环卫工人等,2020年6月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一线职工公租房保障力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快递业纳入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将快递小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2020年10月,位于新市南路1207号14套公租房迎来首批“快递小哥租客”。该区域属于虹口区江湾镇板块,毗邻江湾公园,周围配套设施完善。

据悉,目前上海全市房屋管理部门首批共将为快递小哥提供400多个床位。

“城市一线员工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住房保障方面也应该回应了一线务工人员关切,降低了居住成本,让他们在上海可以体面工作、体面居住。”朱孝贤对第一财经表示。

多渠道筹措房源

为了让城市中的建设者、奋斗者更体面地居住、生活,上海2021年将聚焦人才公寓、宿舍型房源等当下租住热点需求,为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各类青年人才、产业工人和城市公共服务人群等提供安居、宜居、乐居之所,培育形成梯级租住供应体系、构建时代品质租住生活。

为了继续加大上海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上海也在加大土地供给。

截至2020年末,上海共推出租赁住房用地152幅,规划建筑面积逾1000万平方米,可供应至少22万套新建租赁住房;其中,中心城区及轨交站点周边供地接近半数、八成地块辐射覆盖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科创园区、产业集聚区、商业商务集聚区等租住需求集中区域,已开工的11万套正加快建设中。同时,近13万套各类聚焦职住平衡、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的转化类租赁住房已形成市场供应。

如何多渠道增加上海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自2012年开始执行在所有新出让商品住房地块内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住房建成后无偿移交区政府指定机构用于住房保障实物房源。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主要用于公共租赁住房,青浦、奉贤、金山和崇明等远郊区还将部分配建房源用于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配售,累计供应配建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近1600套。

同时,上海还在探索非居住房改建及现有公租房内开展拆套使用,进一步探索如何引导有房屋资源的行业企业盘活自有房屋。

“中湾公寓的前身是办公用房,后来改为格林豪泰酒店,再后来经过协商改建后用作于公租房。如何发挥市场的力量解决公租房用地是值得探究的地方。”朱孝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为了解决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家政人员等一线务工者的住房难题,上海自2020年下半年起试点公租房拆套使用、筹集宿舍型房源。截至2020年底,全市16个区共有2000套房源投入试点,提供了约6000张床位。

按照计划,上海在2021年将新增供应公租房8000套,同时加强既有房源周转循环使用;加大力度推进落实公租房拆套合租和宿舍型房源供应工作,全年计划新增供应床位1万张。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