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春节书摘|戚继光力推的空心敌楼,成了长城的精神图腾

第一财经 2021-02-13 11:26:32 听新闻

作者:连达    责编:李刚

在现存的明代长城上建有许多空心敌楼,明代称作空心敌台,通常认为这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结合多年的战争经验和实战需求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防御型建筑。

长城是国人最熟悉的文化遗产,但绝大多数人对长城的了解又非常有限,就好像著名的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在绵延万里的长城全程里同样占比极小。

长城最初的功能是军事防御,可以说是一项国防工程,从诸侯国之间的拼杀,到游牧和农耕两大族群的生存空间博弈,再到对丝绸之路这样经济文化通道的保护,以及后来的沿长城贸易流通和民族融合等衍生作用,长城早已不仅仅是一条单纯的防线,两千多年金戈铁马与文化交融,让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连达自1999年起,利用零散时间徒步寻访长城和山西各地古建筑,走遍了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和陕西一部分的明代长城,并自学绘画进行记录。在新书《不一样的长城》中,他将长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并亲手绘制了书中所有插图。

春节假期,第一财经获得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节选《不一样的长城》以餮读者,这是系列书摘第三篇。

在现存的明代长城上建有许多空心敌楼,明代称作空心敌台,通常认为这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结合多年的战争经验和实战需求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防御型建筑。不过据《明实录》载,早在弘治十七年(1504)巡抚延绥都御史文贵曾上书朝廷,申请建造新型墩台,“谓旧墩易于颓坏,因以意造砖墩,四面作窗,可以放箭而虏不能近。”可见这是一种和戚继光所推广的空心敌楼十分相似的构思,后来文贵奏报修完“榆林城等处新式墩台凡百四十七座。”可惜这种新式墩台的作战效果很不理想,“其后虏至,毁其砖石,因风纵木焚火,熏烟从窗入,军士伏其中多死者,竟不可用云。”

关于新式墩台失败的原因,时人总结认为,彼时正值太监刘瑾专权,文贵请下的款项“尚未出京而入瑾之门者几四分之一矣”“贵假修墩台,盗国财凡数十万,而大半输之权门”。因此经费不足难免偷工减料,经不起实战的考验。至于新台之败,到底是因为台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亦或是政敌编造夸大以达到打击文贵的目的,已不可知,但却未见其新式墩台再行改进和推广。其实此后对文贵新式墩台的详细构造亦不可知矣。

戚继光所处的时代是明朝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至于他是何时萌生了关于空心敌楼的构想,有一种说法是他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抗倭期间重修了浙江台州府的城墙,在城上建有类似建筑,成为了以后的蓝本。还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率军解除了倭寇对桃渚之围后,在那里的城墙上修建过两座敌台,在他奉调到蓟镇来练兵和修建长城时,就将其应用于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自从嘉靖以来,长城虽然修筑,但未建墩台。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这里提到了修建敌楼的主体为戍边的兵卒,按照所守御的地段分派修筑敌楼的任务。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云“先年边墙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雾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冲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

关于敌楼的建造和使用方法还说到“下筑基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

通常认为,蓟镇的第一座空心敌楼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山海关老龙头建的靖虏一号台。戚继光的弟弟沂州把总戚继美也奉调到蓟镇,协助戚继光修筑敌楼,最先在密云大水峪筑楼7座,成为了各军的样板工程。戚继光计划第一期敌楼共修建1200座,当时还有人散布谣言,说“徒累军逃死,且砍伐树木,为后藩篱之损。众议将欲止工,事体未便,不止恐至后悔。”戚继光、谭纶据理力争,在张居正的坚定支持下,敌楼的修建工程才继续进行下去。到隆庆六年(1572)第一期工程完成,蓟镇和昌镇一共新建空心敌楼1206座。万历元年(1573),蓟、昌两镇又开始兴建第二期敌楼,至万历三年(1575)完工,增建敌楼200座,蓟昌面貌焕然一新。

朝廷派遣到蓟镇阅视的大臣汪道昆为敌楼算过一笔账“沿边筑空心台一千二百余座,大约每座工费千金,合而计之,不啻百二十万,县官所发不过十万……一何省也。”民间仿建此台者,常花费千金也难建成,而蓟镇每座敌楼初时只给50两工料犒赏银,完工后进行评比,得获上上等的,可再得赏银50两,上等得40两,中等25两,这就是每座敌楼所耗的费用。一千多座敌楼不过十万多两银子,比之劳师远征动辄数百万的军费更显微不足道,却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常为所用,真是无比的经济实惠了。

之后沿边各镇争相效法,在绵亘万里的边塞之上,一座座或雄伟高巨或纤秀精巧的空心敌楼就逐渐拔地而起了。而在此之前的历代长城上一直都只是建有一些实心的墩台类建筑,士卒在上边风吹日晒和雨淋都无处可避,若逢敌军箭矢如雨之际,更是只能蜷缩于雉堞之内,可谓凄凄惨惨。至于军械粮秣乃至后来逐渐广泛应用的枪铳炮子和火药,尤为难于存放和储藏。在宣大一线翁万达曾经主张在“台上建铺屋,以处戍卒”,可对提升墩台的作战功能效果有限。

空心敌楼的建造不但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更使原本显得单调的万里防线有了全新的面貌,不仅更利于对敌作战,也令这条巨龙获得了一种更加恢弘磅礴的气度,乃至今天被人们尊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或者说是精神图腾。更不能忘记戚继光和谭纶等人所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没有他们力主建造的空心敌楼,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万里长城,他们堪称是不朽于史册的英雄。

明代中后期,随着制砖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砖这种材料在各类建筑中被更广泛地应用普及,许多原本以夯土版筑的城墙开始全面进行“砖甃”。空心敌楼的建造是遵循着利于防御,一切为了实战的原则,在地势低缓之处,敌楼的间距相对密集,通常以火器和弓箭的射程为间隔。在起伏较大,视线易受阻挡的地方,敌楼会更多一些,以弥补地形造成的防御漏洞。在高山之巅或艰险难登之地,敌楼便修建得相对稀疏,甚至只修敌楼而不筑城墙,这种敌楼多半仅起到瞭望和警戒的作用,毕竟险峻之地令敌人大军也难于越过,仅防范小股敌军的渗透和袭扰即可,或者能够监视特别远地方的敌军活动状况。

以下是一些现存较有特点的明代空心敌楼的剖析图。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