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牛年八评之八丨乡村振兴当从乡风文明始

第一财经 2021-02-19 10:44:24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任绍敏

在“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的当口,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更迫切的理由。

今年回农村老家过年,发现村里面貌大变。许多人家盖起了不逊于城里的漂亮别墅,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泛着泥巴的砂石路,村里还自办水厂开通了自来水。眼前的一切,生动又新鲜,让人心生欢喜。

但又有些东西,跟这些美好不那么相称。这种感觉几年前就开始有了,只是这次在更“现代化”的村容村貌衬托下,更强烈了。是什么呢?笔者发现,其实都是近年时有所闻的寻常事情,比如,福生叔的不孝儿子动手打了他,宽婶和邻居为倒垃圾的地点吵架了,小军哥在外面承包修路修成了豆腐渣,有几个赌鬼逢年过节四处参赌,不但把自家搞得一塌糊涂,还带坏了其他年轻人……这些在村民们的交谈中已经不稀奇,却让我这个偶尔回村慰藉乡愁的“新城市人”感到不适。这跟我小时候生活的老家不一样了,用村里老人的话来说,是“风气变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显然,其他四个方面的实现,均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物质投入,而乡风文明这一项,却是不需要什么大投入就可以迅速推进和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的当口,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更迫切的理由。

据笔者观察,乡风文明建设,有四个方向值得着重发力。

其一是倡导淳朴民风,重拾人情味。中国的乡土民风根植于农耕文化,它一方面教给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另一方面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包括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积德行善、知书达理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做做这方面工作,应该有助于让那个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乡村,回到我们跟前。

其二是树立正确消费观念,避免走上攀比和浪费的歪路。这些年农村越来越富裕,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他们无疑拥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利和实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这种追求逐渐走向了无节制攀比和铺张浪费。红白喜事的酒席越办越高档,礼金越来越高,日常消费水平也越来越脱离收入基本面,这不仅违背中国人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美德,也影响家庭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三是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和融入商业文明。有一句调侃的话,叫“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涌遍城市乡村,农民也成了生意人,部分“貌似忠厚”的农民,居然干起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甚至空手套白狼的勾当。这种情况在一些乡村网红景点和农产品电商行业尤为常见。有人把上面那句话改成了“农村套路深,我要回城市”,虽然依然是戏言,但也不能不让一贯代表忠厚老实的农村人尴尬。市场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农民们也要接受商业文明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守住赖以自豪的诚实本分底色。

其四是丰富文化生活内容,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前文所述农村聚赌情况,相信大家了解并非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这跟农村文化生活普遍匮乏是密切相关的。建设文明乡风,有必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改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比如,建设乡村图书馆、电影院,为村民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建设乡村球场、歌舞厅,让村民们离开赌桌,投身健康休闲娱乐活动。这方面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尽快补长农村公共投入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经济大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个别地方、个别领域一度出现道德滑坡、诚信不彰,甚至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稳定受冲击的现象。这样的教训,决不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再上演。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内核和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培育好文明乡风,才能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成就乡村振兴大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的乡愁保持美丽,更多人有自己的快乐老家。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