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双循环”概念,表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上,有许多关于双循环相关话题的讨论。作为国内外政商领袖、各领域专家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CDF不仅向外界传递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号,也有助于凝聚更多智慧,塑造更加畅通融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政经格局变化,为改变中国“两头在外”的经济结构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基础。
国内国际双循环与中国40多年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脉相承。两个循环是一体两面,只是不同时期和发展环境下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双循环战略指引下,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速,并有望在以下四方面释放更大发展红利。
一、国内市场红利
这是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的重要根基。依托国内市场的体量和深度,中国有能力做强产业链,并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前景值得期待。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实体经济在保就业、惠民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国家财税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倾斜,预期将在行业政策和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出台更多利好措施。
此外,乡村振兴也将创造更多国内市场红利。广大县乡地区在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蕴含巨大需求存量。通过壮大县域经济,做好各地特色产业规划和发展,乡村振兴将成为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点。
二、科技创新红利
这是确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之一。随着国家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中国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将迅速增强,并在转型升级中创造更多需求,推动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显示国家将继续探索数字经济的广度,并在数字化的深度和精度上做足文章。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拓展数字经济的广度、建设数字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则将在深度和精度上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数字红利。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红利
中央对两个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明确定位,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不能将两个循环割裂来看,而是要同样重视国际循环对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推动两个循环融合发展。
在此过程中,制度型开放将成为双循环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粘合剂。对于外资、外企来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意味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更是制度、规则和标准方面更大程度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形成有利于外资、外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绿色低碳红利
中国设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但对调整国家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事关全球产业链重组这一历史机遇。在迈向零碳经济的过程中,新能源、储能、交通运输、绿色金融等行业和领域将出现巨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在这些领域率先布局、持续投入,积累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有望改写未来国际能源和经济格局,帮助中国实现技术弯道超车,赢得更多国际经济和气候变化话语权。
当前,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褪去,国际政经格局处于变革调整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仍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动态过程。安永愿与各界一同努力。
(作者陈凯为安永中国主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华侨银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持续发展有三大首要目标,可概括为ABC:A,加速向净零排放未来过渡;B是为社区带来影响;C代表负责任地展开业务。
广交会作为联通全球贸易的战略通道,正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大舞台,吸引全球广大优质参展商和众多专业采购商,携手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优化进程。
期待各大平台企业在优化中小商家营商环境方面“卷起来”,共同破解长账期等营商环境顽疾,与中小商家互利共赢。
每日23点至次日7点的用电低谷时段,路灯自动启动充电模式,将电能储存至专用电池;早高峰电力紧张时则切换至储能供电,实现“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