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疫情更是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此,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金融科技首席科学家韩立岩组织研发了“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并于近日联合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公开发布《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结果显示,从市值加权的数字赋能指数来看,排名靠前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其中,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行业数字赋能时,金融业、信息传输业、教育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旧排在领先地位。
“在政策大力引导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下,数字化生存将成为新的生存方式。数字技术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赋能。”韩立岩称。
具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有2616家,占到整体上市公司的6成左右,其中数字赋能指数最高的公司已经接近于银行,达到86.05,最小为0,行业的平均水平只有18.29,这说明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都在均值以下,行业的整体数字赋能指数不高,因此该行业的数字赋能提升空间巨大。
而属于金融业的样本共有122个,其数字赋能指数最大值为90.70,最小值为0,平均水平在42.76。其中,从数字赋能指数均值来看,资本市场服务均值在41.95、货币金融服务均值51.70、其他金融业均值28.35、保险业均值42.52;而从市值加权数字赋能方面来看,资本市场服务均值51.83、货币金融服务均值为81.12、其他金融业均值为31.39、保险业均值为65.43。
由此可见,金融业企业的数字赋能指数分布集中在均值以下和均值附近,说明金融业样本公司数字赋能指数两极分化程度较大,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内数字赋能指数整体偏高,行业内差距大。券商类、银行类、保险类的龙头股表现很强,但在金融业也存在最小值为0的企业。
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还称,当前上市公司的数字化,主要是产业数字化。基于产业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资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数字化资产及数据资产化。这些资产会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字赋能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变迁,而且是带来整个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
AI技术不但能在药物靶点筛选、适应证预测等环节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一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投入也能确保药械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百货零售企业2024年业绩出现分化,新世界、百联股份实现业绩翻倍,国芳集团业绩下滑超60%。
坚持向“数字化”借力,当好内容端的“转化器”、需求端的“传感器”、体验感的“倍增器”,加快构建与新的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要有序压降存量风险,全力破解处置难题,持续巩固提升成果,扎实推进专项行动顺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