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应对电信网络“精准诈骗”?要加快构建新型打防管控体系

第一财经 2021-04-19 17:28:22 听新闻

作者:赵明鸣    责编:任绍敏

从数据上看,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增量风险形势仍然很严峻,稍有放松,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反弹风险。特别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领域,花样手段更新迭代加快,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交织,场景化诈骗、时令式诈骗、诈骗链路跨平台分工分隔等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打防管控体系的优化调整,以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北京某知名大学教授李东平(化名) 收到一条诈骗短信:李东平教授,因你连续拒接电话,已被列入司法部调查名单,厦门市检察院将你涉案事宜移交给公安部处理。李教授直接回复短信:多行不义必自毙,骗人钱财终害己。从短信交互上不难看出,李教授是有鉴别能力、高智商的知识分子,一般认知上认为很难被诈骗。但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并没有死心,甚至认为对于拿下李教授充满了信心。最终,诈骗团伙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通过一次次电话沟通,让李东平教授因个人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无故涉嫌参与到一宗非法集资案件的“事实”深信不疑。

在相互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李东平教授为了“洗白”自己的罪行,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警方网站”上填写完个人银行卡信息后最终被诈骗 2000万元。这一案例是今年热播剧《刑警之海外行动》中的片段,也是现实中并不少见的,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三高”人士)人群被“三低”特征(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精准诈骗的真实案例翻版。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必将迎来新一轮强有力的打击整治行动。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从数据上看,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增量风险形势仍然很严峻,稍有放松,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反弹风险。特别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领域,花样手段更新迭代加快,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交织,场景化诈骗、时令式诈骗、诈骗链路跨平台分工分隔等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打防管控体系的优化调整,以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入快速迭代时期

1.诈骗手法快速迭代“精准诈骗”成为可能。

电信网络诈骗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是,针对普通大众的场景化诈骗日益普遍。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微信建立微信群,或者通过银行、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的名义添加微信建立微信群,进行日常事务通知、活动介绍,逐渐建立互信关系,最终目的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二是,在不同时间段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诈骗。例如,2021年发生的几起比较典型的案例就符合这一特征。3月,我国各类市场主体集中申报2020年度年报工作启动,涉及有关工商执照换领、注销以及变更等诸多事项集中进行,这时出现针对企业主的“工商执照换领诈骗”。2021年4月清明节假期,是私家车主跨地区出行高峰期,针对私家车主ETC用户为目标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集中发生。

三是,诈骗手法再次回归最传统、最简单的钓鱼诈骗模式。通过一条简单的短信预留钓鱼网站和联系方式,即可锁定目标且成功率极高。

2.洗钱资金账户由匿名性转向实名化。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26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185号文)等针对性极强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监管文件的深度实施,犯罪分子利用匿名、假名或不明账户实施销赃洗钱转移资金的手法已难以实施。在此背景下,利用“三低”特征人群进行实名实人化的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进行资金转移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这一变化对原有的客户身份真实、 本人申请账户、本人持有账户、本人完成交易的真实性交易识别原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公民网络个人信息成为诈骗核心要素。

随着经济、生活和治理全面数字化,公民个人信息的云存储化率和网络流转频率不断扩大。在数字化社会进程中,公民网络个人信息的不当暴露和违规利用的风险敞口在短期内很难缩小。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公布的数据,25%的网络诈骗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实施的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犯罪黑灰产业的关键环节。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成为犯罪团伙实施诈骗的必备生产要素,也成为精准画像素材,分析诈骗对象的心理特征实施PUA精神控制式诈骗的重要依据。

加快构筑新型随机与精准打击相协同的打防管控网络

1.建立常态化的以案释法和公开惩戒工作机制。

第一,在普法教育上,让每个容易被误入到电信网络诈骗深渊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到实效性更强的普法教育,深刻认识到“高薪”和“兼职”为诱饵的“出借出租账户”等行为的不当性,最大限度地压降潜在电信网络诈骗从业人群。

第二,在信息公开上,不断加强对买卖账户,出借出租金融账户、手机号码、身份证、工商执照等行为惩戒公开的力度和广度,形成以案释法的强有力震慑。

第三,奖惩机制方面,对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劝阻中具有重要贡献的个人、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提高政治占位,增强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实现主动作为。

2.建立“风险为本”的电信网络诈骗打防管控体系。

电信网络诈骗的花样如何变幻,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陌生人账户里套出钱。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以及劝阻成功案例分析出,构建一套风险为本的有效打防管控体系极为必要。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打断资金的流转,让上钩的鱼再次流入到大江大河。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能力,基于法理和合理理由,提前拦截和止付触发风险可疑行为识别模型的交易,让犯罪团伙诈骗到的资金在转移过程进行拦截,挫败其锐气。

另一方面,打通银行、保险、通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组织以及支付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快速信息协查互通壁垒,突破现有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流转跨平台、信息隔离而影响风险识别和判断的阻力。

3.建立更加精准灵活动态的宣传教育和风险警示机制。

进一步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通过针对不同时间、节假日、不同人群集中办理特定事项等,要求执法、监管、金融机构以及市场主体等根据自身业务和职责特点,动态建立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和风险提示机制。在不增加义务机构现有宣传义务和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宣传策略。例如, ETC 类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ETC市场占有率高的银行的持卡用户群。银行作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的重要窗口,在节假日前进行相关宣传和风险防范准备,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调整优化风险提示渠道,在原有电话、短信、公告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普及率较高的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实时前置风险提示,避免将所有压力传导集中到金融机构。

通过建立精准有效灵活的新型打防管控体系,最终实现总书记要求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

(作者系掌门集团上海盛付通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大风控合规委秘书长、风控副总监、农工党上海市委经济金融专委会委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