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目前唯一以化工为主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万亿元的中央企业——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中化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世界范围内体量较大的化工企业。宁高宁任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凡荣任中国中化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两化重组和新公司得以成立,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宁高宁称,中国中化集合两家公司的优势,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的技术领先的化工企业集团作为目标定位。
事实上,作为化学工业大国,中国一直存在着市场主体较为分散、行业聚集效应较弱、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等问题。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同效应有效发挥,在成立之后,中国中化将进一步整合内部各企业的资源。
据了解,重组、成立之后,在业务范围上,该公司将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并在生命科学业务中的农化、动物营养和材料科学业务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在资源整合方面,对于高度相关的业务,该公司将通过扩大规模、集中研发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市场中找到更好的位置;对于可以互补的业务,该公司将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通上下游,提供产品加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办法,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立足“两化”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集聚的优势,中国中化还将聚焦科技创新,使企业向“高通量创新机器”转型升级。
“通过新的业务组合,形成规模、技术、商业模式、产业链协同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是根本原则。”宁高宁称,“重要不在规模,不在世界500强排名,而在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这一点,整合就不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中化从规模上来看是世界范围内体量较大的化工企业,但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化工企业。
基于此,该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与国际领先化工企业对标,以发展成为有规模、有技术、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的全球化化工公司为目标;同时,还将尽快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科技型的国际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国际化适应能力与国际化公司的管理能力。
目前,中国中化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和研发设施,以及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完成重组后,中国中化拥有扬农化工、安道麦、安迪苏、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中国金茂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未来十年,新中化能否发展成为在产业地位、技术实力、市场竞争力、创新活力等方面与国际化工巨头比肩的企业,真正进入到世界一流、科技驱动的跨国企业集团行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化是否能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地设计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能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是否能真正提高企业效率。”宁高宁指出,“两化整合本身就是一项大改革,既要符合现有管理实际,又要有所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29个“3R无废酒店”、5个“无废商圈”。
国家能源集团称,本次交易契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资本市场改革要求,将实现“1+1>2”的战略倍增效应,打造央企资产注入的示范标杆。
《通知》称,有关省级化工园区认定管理机构要组织竞争力三级、智慧化初始级化工园区诊断剖析短板弱项问题,于2025年底前制定专业化改造方案。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央企集团会将更多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更多央企的新能源业务将分拆上市,有利于能源类央企上市公司提高估值水平。
深入探讨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的影响,剖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短板和风险隐患,提前布局针对性措施,对保障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